辛 毅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理念初探
辛 毅
2015年1月21日,浙江省两会上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短短两年时间过去,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已经基本完成模式构建、经验复制和理论创新。以特色小镇的创新理念为依托,浙江省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新城镇规划的新道路。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构建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浙江 特色小镇 创新理念 实践
从全球来看,国外的特色小镇早已成熟。我们熟悉的硅谷,就是科技小镇的鼻祖。前段时间,杭州绿城集团50亿签下龙坞茶镇的新闻,将国内的“特色小镇”又一次推上了舆论的浪尖。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规化下,浙江省做出了积极思考和探索。切实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和资金优势,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以全球化的眼光,试图打造出国际化、个性化的产业新城镇,为我国现代化新城镇的建设提供经验和样板。
建设特色小镇是新常态下浙江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贯彻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试点工程。特色小镇不仅要消解经济要素供给压力、再造成本新优势,而且要依托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再造市场新优势。与此同时,积极利用“大众创新 ”的活力,再造产业新优势。
随着特色小镇战略的逐步实施,在未来,浙江省将形成“小城镇大产业”的产业格局,新型化的“产研居”城镇格局,以及领先全球的市场新格局。在浙江省积极做好新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总思路,一切为满足人的未来需求与发展为工作走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推进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以前瞻性的眼光筹划特色小镇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笔者浅薄地认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点理念可供借鉴推广。
“大而广”的园区优势在以前的发展中确实发挥过“规模效应”,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覆盖上获得过惊人速度。但在后工业时期,前期创造的产品和市场面临迭代与饱和的困境。
而“小而精”的特色小镇模式创造了产业新前景。以融资支持的大众创新和科技推动的产品创新,为资本创造出新市场,也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出新模式。浙江省政府大力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帮扶,重点支持有前景的企业和热门产业孵化。合理规避了劣势愈加凸显的传统产业,重点打造占地空间小、绿色环保的未来高精尖产业。
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区位形式来看: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生态产业园区这样的发展形式,占用的空间规模越来越小,但产业效益溢价却越来越高。
从空间规模来看,特色小镇一般以10公里为半径,借助周边优越的生态环境完成空间布局,使产业与自然融合,体现绿色的发展理念。良好的创业环境,加之政策倾斜和资本集聚,为各路人才和技术云集提供巨大吸引力。
从战略布局来看,特色小镇将优势产业、特色文化、现代旅游、前沿科技、和未来理念整合起来,做大科技、生产、人文、生态、宜居、旅游等综合效益,理念先进,未来模式突出,足够吸引眼球。
从产业定位来看,浙江省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路径,在理论界被称作“浙江模式”。这一模式的本质就是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依托市场集聚发展的路经。以浙江省的第一批的特色小镇—互联网梦想小镇为例,其依托阿里巴巴为主导的互联网市场,在浙江省重点规划新城—未来科技城的腹地落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再加之政策倾斜,丰厚的资本支持,最具创新活力的互联网基因,吸引了大批互联网创业公司落户以及人才集聚,未来优势可想而知。现在,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数十个“特色小镇”,为我国未来大范围构建新型城镇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面对大环境下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国内产业布局优势的日渐衰落与城市规划的臃肿,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却开辟出一条产业体系重构、资源洗牌重聚、城镇布局创新的新路子。
浙江把特色作为小镇建设的核心元素,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而强”产业,有机甄选产业项目,构筑新兴产业高地。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创新空间、创业良地、宜居新态、旅游新区的未来产业生态。
以经济样态的创新,激发新活力、重构新市场、引领新消费、释放新空间,提供新需求;以创新驱动产品及产业升级,推动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技术与转型有效对接,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以新思考、新理念、未来眼光指引之下的特色小镇,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总结出一套经验,为区域经济经济转型发展和全国范围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战略新支点。
[1]明文彪.浙江特色小镇的的理论内涵[N].浙江日报,2016-05-12(理论版(.
[2]郭金喜.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区域经济学考察[J].浙江经济,2016(09(:62~63.
[3]浙江省政府参事调研组.喜看特色小镇兴浙江——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经济,2016(22(:46~47.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辛毅(1991-),男,汉族,陕西凤翔人,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