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景
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个别化教育实践
——探索智障学生精细运动潜能的开发
丁 景
国内外智障教育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把智障教育学校只当作传统的教学单位,对智障学生仅仅施以传统的教育,而没有康复等方面的介入,智障学生的发展便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那在特殊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实践医中有教,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多元智能为理论支撑,从智障学生生理功能特点出发,以智障学生精细运动功能为切入点,探索如何根据不同智障学生的特点,践行医教结合,唤醒智障学生精细运动潜能。
医教结合 个别化教育 精细运动 潜能开发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手工技能都与精细运动能力息息相关,如生活中的系鞋带、扣纽扣、写字,手工技能中的串珠、画画、折叠、编织、制作工艺品等等。因此唤醒智障学生的精细运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他们的手工技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目前,在我校就读的智障学生中,一些学生有较好的动手能力,精细运动的潜能却没得到很好的开发,这些都不利于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确定了“医教结合”、“个别化教育”的意识,从学生生理功能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从智障学生生理功能特点出发,以智障学生精细运动功能为切入点,运动医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肢体功能评估,探索唤醒智障儿童精细运动潜能。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依据,对于解决如何开发智障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使之能够生活自理、适应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探讨不绝于耳,但这种探讨较少涉及智障教育,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索智障学生精细运动潜能将智障促进智障学生更好地成长。
精细运动潜能是指个体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隐藏的能力或可能性存在。在研究智障学生精细运动潜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发现智障学生具有精细运动潜能,除了日常生活的观察法外,我们引入了FMFM评估法,FMFM量表是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科康复中心制定。主要用于评估0—3岁儿童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儿童在3岁以内能完成所有项目。我们以智障学生能够通过FMFM量表评估测试为标准,判定智障学生是否有精细运动潜能,我们依据FMFM量表将符合条件的智障学生根据智障程度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这些都使我们的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分类对其进行个别化教育,并且进行记录、研究。
在开展智障学生精细运动潜能的开发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把符合条件的学生分为:轻度智障(智商值在52~6 7之间)、中度智障(智商值在36~51之间)、重度智障(智商值在20—35之间)。根据他们的智障程度分别开展研究。
对于轻度智障学生,为了唤醒其精细运动潜能,我们对其进行手工技能教育训练,根据不同智障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折纸、剪纸、捏橡皮泥、折纸(纸杯,三角袋等)、剪纸、串珠等精细运动技能训练。由于手工制作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工具常用易取,手工作品兼具美观与实用于一体,能够训练智障学生的手脑协调性、增强运动能力、陶冶情操。因此对轻度智力障碍者来说,手工制作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训练手段和职业教育方式;对于中度智障学生,我们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我们对其进行习字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内容:(1)涂鸦:先给学生空白的纸和笔,让孩子任意图画,也可以让学生在图画的中间任意图画。(2)描画点、线条:先给智障学生一些用虚线画好的点、直线等,让他们用笔描实。如天空中的星点(点的训练);描画楼梯、直线跑道(直线的训练);描画梯子、三角尺(斜线的训练);描画月亮、小船(曲线训练)。然后,将训练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训练。例如出示智障学生熟知的动画图片,让学生描画图上的线条轮廓。(3)仿画点、线条:给智障学生一些画好的点、直线、斜线等,让学生在下方模仿,再设计一些线条画,如在画好的动物周围添上点点的小草;出示一个方形的窗框,让智障学生添画横竖的窗条;出示一只小鸟,让智障学生给它画一个有横线竖线条组成的笼子等。对于重度智障学生,我们主要进行简单的精细运动技能训练,如扣纽扣、拉拉链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精细运动。
综合以上论述,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以多元理论为指导,运用医学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训练,提供适合不同智障学生特点的教育,从而促进培智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1]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谢敬仁.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1(03).
[3]刘全礼.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4]郑樱.FMFM在小儿脑性瘫痪评估中的应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