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新探

2017-11-25 03:05赵幸幸
长江丛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赵幸幸

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新探

赵幸幸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一直备受瞩目,而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又不可忽视,当下随迁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情感缺失、自卑怯弱、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等心理问题,本文拟从从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社区融入、政策倡导等方面探讨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社区融入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其子女也以“迁徙”的方式进入城市社区,而作为“城市化”的孩子,在跟随父母进入陌生城市生活甚至定居时,会面临一系列的不适应,由此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解决。

一、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情感缺失,孤独无助

婴幼儿期是个体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安全的依恋关系有益于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而大多数随迁农民工子女从小便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直到需要入学时,才来到城市与父母居住,针对陌生的父母,他们无法建立与父母间的亲密感,加之家长较忙,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呈一种漠视的态度,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

(二)内向懦弱,自卑孤僻

家庭与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塑造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特征,为个体适应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角色奠定基础。而农民工随迁子女从乡下来到城市后,在外貌形象、说话口音、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快速与学校同辈形成同伴关系,使得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感到低人一等,形成自卑感,甚至无法适应,加之农民工又缺乏与子女的情感联系,无法提供该年龄段孩子社会化所需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形成沉默寡言、孤僻内向、不合群的性格特征。

(三)学习困难,行为偏差,价值观错位

个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家庭成员的支持与辅导,而农民工大多数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功课辅导、学习管理能力能力远远低于城市家庭,同时,大多数农民工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他们辛苦赚来的钱主要用来支付生活费用而无法为孩子提供同龄孩子享受的学习、娱乐及教育资源,再者,基于传统观念,部分农民工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常常认为用金钱就可以弥补陪伴上的缺失,缺乏对孩子品行的约束管教,对于孩子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不加辨别,一概接受,促使孩子养成好吃懒作、不负责任等坏习惯,部分孩子还会因此觉得读书无用,形成散漫的学习态度,随意的迟到、旷课、逃学、打架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部分随迁子女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惯,沉溺于桌球室、网吧、游戏厅等,早早辍学。

二、从社区融入角度,探析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大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相关的宣传,倡导社会保障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点是必须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入学和平等地接受教育。

但目前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大多要求随迁农民工子女回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和高考,使得部分随迁子女虽然在城市学习却无法参加考试的困境,而返回家乡后,就意味着他们又开始继续成为留守儿童,即使能够继续入学,也面临着教育不接轨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随迁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和考试方面教育政策的倡导,督促教育部分结合实际,破除城乡分割的教育体制,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才是促进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 强化家庭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功能,改善家庭中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父母教育与关爱的缺失,一方面阻碍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使得其只顾眼前的现实利益,而忽视了包括子女教育在内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传统中国父母运用金钱来表达对自己爱的缺失的弥补,会使得其不懂得感恩父母,甚至觉得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应当。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引入社会工作服务,通过社工的介入,引导随迁子女学会理解父母,从父母的视角看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讲座、培训、小组等形式提升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能力,促进父母和孩子间的良性互动。

(三) 增强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区认同感,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奠定环境基础

由于随迁农民工子女属于文化和角色上的“边缘人”,就使得他们对城市尤其社区既期望又存在隔膜,而从社区层面上,加强对社区环境,尤其是社区治安、交通、酒吧、网吧、桌球室、红灯区等问题的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区中不良因素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影响,同时,在社区范围内增加互助类的活动,加强居民间的联系,增强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支持网络,也可以缓解他们对社区的疏离感。

(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随迁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成绩低下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多数来自下层社会,而且多归因于早期生活经验的不足,形成文化不利及文化剥夺现象”,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后,城乡落差导致贫困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影响会更加加剧。引用生态学视角,社工可以从自我、家庭、学校灯维度优化其生态系统,使随迁子女看到自身价值,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并通过社会参与,实现与外界的良好互动。

[1]许丽芬.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社会科学,2009(2).

[2]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