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7-11-25 05:00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郭 珊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郭 珊

对于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小学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终身教育的基础。语文课作为我国小学生学习母语的课程,为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基础提供了有效途径。语文课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小学语文课中的课堂朗读是目前较为主要的一项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堂内容,课堂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目前的小学语文课中,对课堂朗读环节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课堂朗读质量偏低。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中的课堂朗读,围绕其有效性与提高其质量的相关方法展开研究。讨论可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小学语文课 教学有效性 课堂朗读

一、前言

小学阶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对社会正确认识的关键性环节。我国小学中设立的语文课是为了从小让学生重视母语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朗读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字理解水平提供有效的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反复多次的进行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其运用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目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教学模式中,朗读教学环节受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普遍忽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对课堂朗读的科学开展方法不了解,无法正确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加之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下降,导致教学效率低。所以相关教育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创新语文课教学方式,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用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着重突出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对朗读教学认识不足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担任着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可以说,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领导者。然而,当前的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把课堂上的朗读作为一种练习方式,他们将朗读作为课文讲解之前的一个预习过程或者准备性工作,这就导致在课上留给学生能够进行朗读的时间相对较少。这种现状和教师的这种对朗读的认识,充分说明了当前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模式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忽视朗读教学会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出现短板,这种缺陷会在学生后续的学习中给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木桶效应也使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提高。

(二)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读时,教师通常只负责带领学生进行朗读。一些教师甚至没有在课堂上留出朗读时间,只是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将熟读课文作为其中一项,以此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这样一来,教师就无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引起教师的注意,这些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指正,将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影响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课堂朗读中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导致课堂朗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

(三)教学方式与手法缺乏趣味性

目前一般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进行朗读环节时都是教师让学生不断的对文章进行大声朗读。这种机械化的一遍一遍的朗读,使学生很容易丧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枯燥单一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不能理解朗读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法和教学模式也不够新颖,过于陈旧的手段难以激发出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接收到教师朗读课文的指令后,学生只是机械化的完成朗读的任务。在这其中,学生只对文章内容的大意从很浅的层面上进行了理解。这种缺乏趣味性又没有新意的教学手段不但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分层次阅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

为了保证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次朗读。首先让学生对少量内容进行朗读,逐渐增加朗读内容的数量。将层次感在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在《小英雄雨来》这堂语文课上,朗读前,教师可以布置如下问题:这一段或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描写了什么?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朗读中带着不同的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分层次的朗读方式使学生不但能对课文进行充分的理解,还同时对这些语文知识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二)合作学习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推行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最简单易行的可以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在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一个学习主题有分工的进行合作学习。小学课文的文章中通常都有很多个角色,教师可以安排若干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这在提升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多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朗读。也可以将文章分成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选择一个学生进行朗读,朗读完毕之后由全班同学共同选出朗读最有感情的给与表扬和奖励,不仅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协同互助的学习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文本训练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教材当中包含的文章种类非常丰富,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叙事类说明类以及童话故事类等。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进行朗读时,一般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性质的课文所具有的不同朗读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朗读方式和文本训练模式。例如,教师在对《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就要指导学生按照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方式对故事情节整体把握。对待童话故事类课文时,应该明确指导学生采取适合童话文本的朗读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文体类型的判断,并掌握每一类文本的正确朗读方法。

四、教师指导增强课堂朗读时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没有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进行中及时的引领学生的思路,并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学习上。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方式是一种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式。在学生专心投入地朗读中,教师要抓住这个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机,在朗读结束后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并给出正确的朗读方式。

在讲授《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教师要先让学生通过诗句和词汇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当学生通过“明月何时照我还”感受到诗中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思乡之情重新去感受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诗中情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更加强了课堂朗读的时效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熟练程度判断学生对生字生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着重加强对学生掌握不牢的知识的讲授。

五、结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和创新。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朗读方式和朗读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化。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1]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437~438.

[2]苏海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8):175~176.

[3]范秀臣.学生小组课堂互动与课外互动模式研究[J].新课程,2013(10):189.

(作者单位:乐昌市乐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上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