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高职落地的困境及应对思考

2017-11-25 05:00张克亮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内涵

张克亮

“工匠精神”在高职落地的困境及应对思考

张克亮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众岗位工匠的任务,传承“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必然工作。当前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的探讨一直在持续,给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使其落地带来了困扰。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特定内涵可以概括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欲望;为能把事情做好的持续努力;愿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潜心钻研”。“工匠精神”在高职落地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时间压力、工匠本身的生存困境、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等情况带来的困境,必须进行外部环境的改造和分层培育的设计。

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培育

自从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在各个领域引发了强大共鸣。“工匠精神”契合了现实需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依靠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众岗位工匠的任务。传承“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特定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从“工匠精神”的特点描述出发来界定。比如学者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1]中国品牌战略学会会长杨清山认为,“工匠精神无非‘认真’二字”。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总结认为,“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是‘慢’、‘专’、‘创新’。”[2]

(2)从“工匠精神”在多层面的体现出发来界定。比如学者肖群忠、刘永春认为,工匠精神体现在:“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3]学者孟源北、陈小娟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思想层面,“工匠精神”指的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工作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热爱的态度和精神理念。第二个层面,行为层面,“工匠精神”表现为勇于创新、持续专注、注重细节。第三个层面,目标层面,“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努力想要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神。[4]

(3)从“工匠精神”的核心构建及其实质的角度来界定。如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说,“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2]学者潘天波认为,工匠精神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建构新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表现为具有手作专注与敬业精神、匠心文化内聚力以及现代性创新思想。[5]

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精神的培育比较突出的困境是学生普遍专注力不够,要做到持续专注就更难,且对于大讲理论的方式有抵触心理,不愿意深究。同时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的探讨还有很大的空间,并一直在持续,这给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使其落地带来了困扰。针对这种情况,结合上述多位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可以高职院校要培育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欲望;为能把事情做好的持续努力;愿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潜心钻研。

二、“工匠精神”在高职落地面临的困境

(一)现代化进程的时间压力

现代化进程的时间压力是高职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困境之一,某种程度上,推崇效率的现代社会同“工匠精神”有着必然冲突。当前的社会文化中物化现象严重,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丧失,人被数字化,并成为被计算、被操作之物,这切中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的趣旨。卢卡奇认为,“随着对劳动过程的现代‘心理’分析(泰勒制),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 甚至他的心理特性也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同这种人格相对立地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合理的专门系统里去,并在这里归入计算的概念。”[6]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人本主义与可计算化可定量的科学精神始终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即便在推崇“工匠精神”的日本,对它的评判也出现分歧。因为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只有量产、高效率的大公司才能更好生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倒闭的很多。而且,“匠人精神”就是全身心专注于技术而完全无视其他方面,在经济不好时,这样做往往显得不切实际。

(二)工匠本身的生存困境

18世纪中期,当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拉开工业时代的大幕时,效率更高、更精确的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手工,带来匠人行业的日渐式微。连“工匠”这个词都在逐渐往历史后台退,由“工人”来代替。再加上我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观念,工匠的人才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即便是“大国工匠”,精湛的技术带来的仅仅是一摞摞奖状证书和荣誉,而不是让人艳羡的收入待遇。而相反,那些对利益趋之若鹜,制造大量山寨产品的生产者却能“挣快钱”,收入水平明显高于潜心钻研技术的工匠。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榜样的激励,而工匠本身的生存困境难以说服期望高收入的学生去追求“工匠精神”。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

首先是将职业教育认为是教育系统的一个补充的误区。社会上仍然普遍认为高职是学生无法上本科院校的无奈选择,同时,高职学生在择业时也显得“低人一等”,因此他们在接受高职教育时容易心生迷茫而顾虑重重,根本无法企及“工匠精神”的要求。其次是在职业精神培育中以偏概全。受当前“工匠精神”被广泛宣传的影响,已经开始出现过渡泛化的趋势,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将“工匠精神”直接等同于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的定位陡然转为培养“匠人”,而非大众化的“职业人”,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涵盖在职业精神之内的。再者是对“工匠精神”理解的不到位。将技能的“高、精、尖”等同于“工匠精神”,这是有失偏颇的。除了技能的要求,“工匠精神”也需要人文性和思想性,而非仅仅只追求技术理性。

三、高职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外部环境的改造

要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必须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加快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技能光荣”“造作伟大”的社会风尚。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如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有规定。2004年,德国政府与各企业、工会签订协议,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多方位激励制度。此外,严加监管,打击造假行为。

(二)分层培育的设计

1、思政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思政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实施,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在教育实效性方面有相当程度的保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工匠精神”的教育纳入其中,通过易于高职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其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规划,理解并践行“工匠精神”,确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2、专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环节

高职学生未来要以专业在社会立足,专业学习是其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因此也是高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和细分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到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尤其是利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环节,让学生通过行动内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体会到“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欲望;为能把事情做好的持续努力;愿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潜心钻研”的必要性以及对自身专业水平提升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践行“工匠精神”。以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借助准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时机,专业实训教师带领学生从和水泥开始,到砌砖、种草、种花等等,让学生从单纯设计中走出来,融入到具体施工中,在这个过程中反复修改方案,反复改进施工效果,这种“体知躬行”可以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的艰辛,同时也体会到了精益求精带来的专业力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如此,需要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来促进学生对其实质内涵的吸收。可通过相关的晚会、演讲、比赛、展览、辩论等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对其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比如举办“‘百年老字号的传奇故事’的故事会”、“匠人读书会”、“‘螺丝大王’引发的思考”征文活动等等,使“工匠精神”的教育寓教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

4、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来培育“工匠精神”。目前高职教育中的“工匠型”教师严重不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定位不准,仍然跟风本科院校追求“高学历”,而对多类别、实践型的教师引进与培养不足。且教学工作量大、企业实践机会少,能够达到“工匠型”教师要求的教师很少。相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方指导老师更接近“工匠型”教师的要求。学生在接受企业方指导老师的指导过程中可以更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到工匠精神这一职业素质在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学生未来就业出口的现实版,企业方指导老师与在校生大多有着相似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经历,其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坚持“慢工细活”不浮躁 [N].2016(03):10,http://japan.people.com.cn/n1/2016/0310/ c35463-28188812.html.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

[5]潘天波.时间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与可能回答[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9.

(作者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张克亮(1980-),男,湖北江陵人,本科,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和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工匠神形
内涵漫画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