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俊
先秦私学教育德育思想新探
王中俊
孔子是先秦私学教育最代表性的人物,他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培养目标,以真、善、美为至高追求的德育理想传承了2000多年,极大的支撑和丰富了封建私学与公学教育德育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新的探索。
先秦 私学教育 德育
先秦私学以孔子为代表,他是中国第一位开办私学的人,他的教育之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的仕途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礼崩乐坏”的社会,没落贫困的家境让孔子的人生第一志愿不是做教育,而是从政,通过亲自做官改变一国之风气,恢复东周之礼,15岁出仕,30岁退仕,仕途之路异常屈折,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启人生第二志愿为政,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统治阶层,借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这条道路走的也并不顺利,正如孔子所说“惶惶如丧家之犬”,只能选择第三条人生道路,开办私学,做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继承自己的理想信念,去做政治家,无疑这一条道路孔子是成功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通过授徒讲学,广纳弟子,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儒家学派,同时他也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开山人,为后世德育思想奠定了基础,树立了范本。《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反应较突出的是孔子的道德教化论,即德育思想”[1]
关于孔子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精华部分。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意识到这个层面。在《论语·学而》里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为受教育者(此专指孔子弟子),也作为社会的行为人,首先要致力于上对父母,下对兄弟姊妹的“孝悌”,其次是致力于人的社会性的完美人格“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并形成了道德观念和行为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则用来学习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达到无社会矛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从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且在《论语·述而》中也提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明确强调道德重于智识。孔子还说: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前一章孔子盛赞良驹宝马时重在品德,其原因应该是奔驰千里的能力大多是天生的,如果没有好的品德作为辅助,野性难驯,千里马也很难为人所用,不能成为真正的宝马。而品德修养则主要依靠后天的培养,是可以凭借后天的主观努力积累而成的。称其德能够激发人的进取之心,不为先天的差距而感到无奈,在品德上不断自修。以德御力,以德生力,以德聚力,才能较好的实现个人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后一章教人有才更应有德,有才无德不足观。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其他方面(包括美好的才能)也就不值一看了。孔子希望政治家“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还希望思想家“道之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强调思想家用仁德教导百姓。孔子的德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所谓“文”指的是诗、书、礼、乐等典籍,这是入德的文化基础;所谓“行”,指的是道德品行,传授知识,以身作则;所谓“忠”指的是忠诚尽力,这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所谓“信”指的是诚实不自欺,信守如一,这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行、忠、信是孔子对学生施行德育提出的道德规范,其实质性的内容则是“仁”和“礼”的思想。“仁”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和终极关怀。孔子对仁的论述,据统计有109次,简单举例如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从以上可以看出,“仁”大概有四个层面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面是“孝悌”,尊敬师长和关爱兄弟姊妹是仁的逻辑起点,是“仁”之根本,是人作为自然人与生俱来;第二层面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西周之礼。是达到仁的更高境界的修养方法;第三个层面是“仁者爱人”,困难要身先士卒,迎难而上,要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决不能逃避、甚至绕着走,更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同样对于利益、收获则要让,先济其他的群众,先人后己,这样做就是仁了。其实说白了就是:见困难上,见利益让;第四个层面是“超凡入圣”,“圣”实际也是“仁”,是最高境界的“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做到超凡入圣的重要的方法和原则。
孔子以培养“士”和“儒”为德育目标,以“文、行、忠、信”为道德规范,以“仁”与“礼”为德育内容,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德育的主干思想,至今有很大的层面是值得学习和继承的。
康德曾经所言,道德律须以人为本。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任何人,不分身份地位、地域种族、贵富贫贱,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改变这种差异。《荀子·法行》载:“南国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孔子的学生有耘瓜受杖的孝子曾参,有为人能忍辱、曾在狱中拘的公治长,有出身贫微、卞之野人子路,还有梁甫之巨盗的颜涿聚,等等。孔子能对这些人施教,讲他们培育成才,足见其胸襟之开阔,也见其德育的培养目标以人为本。
孔子的道德教育还围绕学生或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实施道德培养目标和计划。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有区别的道德教育,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论语·雍也》中孔子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具有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资质在中等以下的人,不能依样进行。“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智力高低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樊迟,孔门弟子,比孔子小46岁,虽然勇武过人,善于谋略,对许多深层次的道德问题有很深的研究探讨,但属于思维深沉而反应缓慢的学生,仅问“仁”一事,他在《论语》一书中就有4次,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基本概念—“爱人”;而颜渊是孔子对骄傲和满意的一个弟子,为人谦虚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大德行,异常尊重老师,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从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孔子以“知、情、意、行”作为德育的培养过程:
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这就是心理学讲的“知”,指的是认知、观念,内心要明确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是心理学讲的“情”,指的是情绪、情感,从情感上要了解好恶是需要“能力”的,只有仁者具有正确地好人恶人的能力,因为仁者有一颗理智而公义的心,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判别善恶,好善恶恶,主持公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心理学讲的“意”,指的是意志,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是心理学讲的“行”指的是人的行为,言过其实,不仅是对自己诚信的严重损害,也是对你的承诺抱着希望的人自尊心的严重伤害。
孔子还要求弟子精益求精的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不管贫与富都要有底线、有追求、有愿望、有理想,做社会的旗帜和风向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此理。《论语·学而》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原名端木赐,卫国的商人,孔门十哲之一,善于经商之道,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汉民族信奉的“财神”,此刻的子贡已经富可敌国,可他的精神追求停留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样一种不好不坏、不偏不倚的中性目标上,相比一般人的“贫而谄,富而骄”确实有很大的进步,精神层面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孔子确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至高的精神追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精神上讲究“切磋琢磨”,力求做到极致的“真、善、美”,行为与精神的统一。这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上,他指出若能自处于仁,就是获得崇高的美德,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就不能说是个有智慧的人了。孔子所说的“仁”是“至善”,又是代表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和心灵之“美”。正如汤伟侠所说:“孔子之‘真’,不以追求自然之真为务,而是如何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之真为主要任务……孔子之‘善’,道德教化必须从心性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关心和热爱他人的情怀……孔子之‘美’,是指道德心灵之美,人的真实情感的陶冶”。[3]
[1]罗炽.中国德育思想史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94.
[3]汤伟侠.汉魏六朝道德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王中俊(1987-),男,汉族,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