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策略探讨

2017-11-25 11:05
长江丛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双创大学生

刘 洋

加强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策略探讨

刘 洋

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加强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大课题。当前,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高校应通过深化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式,积极探索“双创”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促进大学生“双创”教育有序开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大学生 “双创”教育 策略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广大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青年爱创业,社会就生机勃勃,青年争创新,国家就蓬勃发展。高校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主阵地。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何有效提高青年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常态下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双创”教育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及创新,以及创新性成果是否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并上升为国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建设创新型国家,“双创”教育必须先行。高校通过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在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作用,不仅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二)开展“双创”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必然要求

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将达到795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此庞大的学生规模,全部依靠社会来解决就业是不现实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自主创业不是盲目地开办企业,而是需要必备的创业知识作为积淀的。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创业意愿,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创业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会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开展“双创”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单一型的专业人才,而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开发型人才。“双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为九零后,他们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富有创业梦想。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必备的创业知识,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错位导致高校“双创”教育氛围不浓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的人才。长期以来,高校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能力的提升。“双创”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双创”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把“双创‘教育仅仅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双创”实践活动。还有的高校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创业竞赛活动,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加之,受到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很多学生包括家长都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因此,高校整体创业积极性不高,创业氛围不浓厚。

(二)“双创”教育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专职任课教师缺乏是高校开展“双创”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高校“双创”课的任课教师主要由辅导员、行政人员担任。这些教师往往缺乏专业背景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容易出现偏重理论讲解,忽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加之,兼职教师还要完成本职工作,有些教师出现精力不足、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研究不深入等现象,因此,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三)“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的“双创”教育呈现乱象,课程体系不完善,无章可循。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校没有单独开设“双创”课程,而是将“双创”课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就业指导课中,且主要讲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双创”课程,但没有权威的教材,相关理论研究匮乏,课程开设年级、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设定不明确,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四)“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缺乏

“双创”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绝大部分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实践应是“双创”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是开展“双创”教育实践教学的基础。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相关条件的制约,未能搭建起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使得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业计划不能付诸实践,不能亲身体验创业的实际过程,致使“双创”教育效果甚微。还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科技园”、“创业孵化园”等,但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资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只是形同虚设,对于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深化认识,努力营造“双创”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常态下,“双创”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动力。高校应正确认识“双创”教育的本质和内涵。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不单单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双创”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创建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鉴于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把“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地位。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大学应有支持创新、包容创造的大学精神。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激发学生“双创”热情,促进“双创”教育有序开展。比如,增设“双创”学分、允许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于在科研、发明、创造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等。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尊重创造的宽松学术环境和民主氛围。

(二)组建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双创”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双创”课的教学效果。针对目前高校“双创”课任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高校亟待组建一支专业基础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督导听课、学生评分、讲课比赛等方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校也要创造条件为任课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比如,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或创新创业学术研讨会,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实用性的教学模式,博采众长;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使任课教师真实体验创业过程,增加创业实践经验,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市场动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研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努力帮助学生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完善课程管理体系,推进“双创”教育科学发展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双创”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应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建立一套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在理论学习阶段,主要讲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其次是创新创业素质的实训阶段,这一阶段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各种创业大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最后是创业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为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创业项目。从开课时间来看,一二年级主要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讲授创业基本知识。三四年级要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技能大赛,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助力“双创”教育发展

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的创新计划和创新想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舞台。“双创”教育的科学开展离不开实践平台的建设。(1)高校首先要推进各类实验室、实训基地、创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场所。(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立校企合作资金,邀请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评审,企业对于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进行资助,最后以企业入股等形式进行分红,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不足,也降低了创业风险。(3)依托各类竞赛活动,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家、省、市举办了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的大赛,如off i ce应用技能大赛、市场调研分析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大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参与其中,不仅拓宽了视野,锻炼了创业实践能力,也增长了专业经验,积累了创业智慧。因此,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以赛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创业精神,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张建东,李淼凡,李晶晶.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J].高等教育与专家论坛,2009(11).

[2]贺建民,郭勇强.构建地方院校船业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戴秋花,张增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

[4]洪大用.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N].中国教育报,2015-12-2.

[5]杨丹,李鸥漫.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6]张怀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探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7]梅盈盈,夏斐.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公益创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6(3).

[8]赵娜,许静静,刘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2).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102)研究成果。

刘洋(1987-),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双创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