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李 伟
本文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从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了,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看法。
就业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以河南省为例:2017年高校毕业生52万人,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都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让大学毕业生适应市场有效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学校应当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这些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找工作难,许多学生学非所用,人才资源浪费,高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处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胶着状态。出现这个问题既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致。
针对以上种种原因,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就应该紧紧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探索。
1、加强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整个课程体系要能够体现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贯穿成才教育,以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为目的,以创新教学模式、方法为手段,以完善系统课程内容为基础,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以创新课程管理体系为平台,通过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符合学生成才规律、有实践效果、有推广价值的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目标趋同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原则。(3)教学与管理相结合,融入管理的原则。(4)全程与阶段相结合,重视全程的原则。(5)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创新的原则。
3、加强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各种校企合作的方法,及时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融入课程之中。为了加强就业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实施“双证书”(或“多证书”)培养制度,在课程模块中加入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要求,教学目标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构成应当能覆盖或超过技能鉴定的要求,用职业技能训练来引导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三课”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形势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简称“三课”)的核心内容,恰恰覆盖了这一要求,多数高校这“三课”,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任课教师不专业,评价体系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无法达到通过“三课”教育,实现受教育者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就业需求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与手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呼唤着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变“学知”为“知学”。
1、确立考核目标
建立以检测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核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将理论知识与能力创新等因素结合起来,既可以有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进行统一的评价。在教学中贯彻学习的主导思想:不只是为了掌握理论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善于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所以,考核目标应该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从“考知识”转变为“考能力”,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竞争的人才。
2、建立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决定考试的方式。要加强平时成绩的权重,把过程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等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注重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阶段考试成绩则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所获取信息反馈,在考察学生的同时也考察了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
3、分配考核权重
考试内容既要考察理论知识是否稳固,也要对学生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检查,促使学生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下工夫。课程考核重点要放在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上,同时兼顾综合创新能力的检查,增加创新思维的比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合理的考试形式以及科学的考试内容是能够达到发挥考试作用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状况来看,各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有的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的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也有的与招生工作合署称招生就业处,尽管名称各异,但职能基本一致。在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下,一般都建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就业网站,以及相应的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学校也提供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其正常运作。
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机构在担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处理毕业生档案的转移、就业计划的录入和修订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时间和精力分散太多,真正用于研究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为扩大就业指导的惠及面,就业指导人员多采用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而实际情况中,在就业方面个体之间千差万别,需要个性化的指导,这就造成了就业指导“隐性缺位”现象。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正确把握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而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的教育背景来看,以原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从事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居多,大多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背景支撑,缺乏对就业知识的积累和研究,并且教师稳定性差,系统培训跟不上,因此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很难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带来的就业工作的新要求。
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李霞.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2]张佩芬,华颖,俞一统.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信阳农林学院)
李伟(1981-),男,汉族,河南息县人,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