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性的人本性

2017-11-25 09:08:48徐伟鹏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观照崇高范畴

徐伟鹏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审美性的人本性

徐伟鹏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审美性问题是美学的基本核心问题之一,但也是在本领域中阐释还不够充分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围绕着美的“属人”本质从三个方面对审美性的特征进行梳理,最终希望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完型的分析方法上更进一步,一方面将完型扩展到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部方面,即将整个美学学科的根源归结于人本身;另一方面确定整个美学学科的基本属性,即属人。

审美性;属人;人体;绝对主观;相对客观

1

审美性是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美的原因,是艺术作品的基础性质。但审美性不是单纯的属于艺术作品,因为美本身即是一种价值。审美性的实质是一种处于美的物质形态和人的直观能力之间的关系。从人的角度看,美的实质是精神快感,而不能局限于超功利的艺术感。因为仅仅从字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在最初是与肉体快感统一的,或者说美起源于快感。因而现在我们用精神快感来解释美的存在状态。精神快感即由于人脑中产生的生物电作用于意识中枢而产生的“以快感中枢统一显示出来的神经系统的兴奋为基体的生命现象。”①它与肉体快感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而问题的关键即在于这种脑中的精神快感何以产生,它的产生是否有规律可循。至于这种作用在脑中具体如何一步步发生,则属于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因而,审美性问题的实质即抽象的精神快感与感性的物质形式间的关系。

绝对的主观性是因为美是一种纯粹主观感性物,它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只存在于人脑的电波之中。因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不同的人可能指共时存在的不同地域中的人,例如常人以身体完好为美,朋克们则崇饰纹身,鼻环,唇环等等,对身体有破坏性的装饰的美。也可以指历时性同一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例如在十八世纪法国宫廷无论男女皆以臀部宽大为美,今天的法国人则不以为然。这说明关于美的观念可以多样,甚至矛盾。相对的客观性是指因为无论怎样的民族,时代,一切美的观念都是属人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以人体为基准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超观念的客观性。但因为一方面这仍是隶属于人类种族的主观的价值观念的;另一方面,世界各人种在人体上也有差异,因而说这种客观是相对的。

因而人对美的掌握同人对自然界的掌握是成正相关的。首先在现代人类早期,人与整个环境基本都处于异己的对抗状态,因而人只能掌握基本食物,从中知觉到人类自身生命的存在。因而那时在人类看来,美只体现在食物身上,故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羊都是美的重要象征物之一。在一部分人类解决食物问题之后,就有余力可以观照周围环境,但基本境况仍是恶劣的,因此他只能从可掌握的,宁静和谐的事物中观照到自身,这就是为什么美的第一个范畴是优美而不是崇高或滑稽的原因。那时的“崇高”还是自身生存的敌对因素,因而是谈不上欣赏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可见诸于美的领域也就不断扩大,美的范畴不断增多。依据这个逻辑,我们也就可以解释所谓“科技美”、“理论美”等新兴美学范畴去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即随着人类对它们的掌握,在它们这里我们也可以如同过去在食物,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崇高俊美的名山大川中一样,观照到自身,进而感受到美。

2

美的形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相对于人的逐渐适应性。即我们最初看到一个适宜于人体的形式时,它对于我们的刺激,快感最为强烈,但随着对它观照次数的增多,人脑感受到的它的刺激就会逐渐减弱,产生一定的耐受性。极端的甚至会产生完全不再感受到刺激的情况。这是人对艺术品进行观照时的必然规律。因为人体的适应能力是人类进化生存的基本能力,它对于这个人类环境具有普遍适应性。这种情况不单是解释对单个艺术品欣赏时的情况,还可以扩展到整个基本审美范畴领域。例如我们的第一个审美范畴是“优美”,即美的和谐的和最纯粹的情况,而现如今的最新的后现代美学审美范畴却是“丑”,“媚美”,“刻奇”等,它们在本质上即是对最初的“优美”的怀疑,解构和反动。

美的形式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具有数与力的规律性和相对于人而言的完型结构特征。

首先,数的规律是指艺术作品中可用数学进行总结和阐释的部分。在这方面有许多著名的例子。比如在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勒的《拾穗》等画作都可以应用黄金分割线这一规律进行解释,甚至干脆就是应用了这一数学原理进行创作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注意到具有美的意义的数量关系与人体结构比例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契合,这不仅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所言的完型心理学,更是在审美心理与人体结构的完型关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隐约窥见到人的审美心理的源泉或终极形式,即人自身。

但这并不是说有着某种艺术爱好的,数学家或以人体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科学家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艺术家。因为艺术中虽然有理想的成分,到主要的仍是感性的天才创作。

第二,力的规律是指艺术作品中可以用力的原理进行总结和阐释的部分。例如在现代科学就在梵高名画《星月夜》中分析出了流体力学原理。同数的规律一样,我认为具有美的特性的力的规律与人体身上的力学规律也具有同质关系。这是因为人作为自然界中最灵长的动物,对自然的力学规律具有高度的符合性;另一方面也因为美的属人特性,故而我认为这种奇妙的完形结构是现实存在。在力这里还有一点不同于数,即对于崇高的解释上与恐惧具有共通性,即都源于力的压迫,但之所以崇高可以归于美学范畴而恐惧不可以则也可以应用我们上述的原理而得到解释。崇高感后面的力的压迫是可控的,是处于意识的掌控之中的,而恐惧则不然,故此。

总之,从各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美,审美性,美学,都是建立在完全的属人属性上的。任何在本质上无法从人身上得到解释的“美”,最终都不可能是真正的美。

[1] 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3]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宜山.快感现象基本原理[J].山东:齐鲁艺苑.1996第1期,47页

注解:

① 王宜山.快感现象基本原理[J].山东:齐鲁艺苑.1996第1期,47页

徐伟鹏(1993-),男,汉,河北省邢台市,硕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

G423

A

1672-5832(2017)11-0165-01

猜你喜欢
观照崇高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无名的崇高
心声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2:58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14
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8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