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萍
(辽宁科技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的德育价值观构建工作探讨
关 萍
(辽宁科技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当前是国家社会经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社会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和日常行为,所以培养大学生有正确的德育观不仅对学生本身有帮助,对社会进步也有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分为阐述德育观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德育观教育的具体方法两部分。
立德树人;德育观;大学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是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人才,更需要有崇高道德理想的人才,所以培养大学生具备深刻的德育观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目标,也是各大高效的责任。对大学生的德育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要求,不仅可以指导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还能帮助他们树立道德意识,对以后走向社会有重大意义,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2.1 道德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德。德是做人的前提,通过育德来达到树人的目的。在《蔡元培教育文选》中有这样一句,“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意思就是德育是培育完整、健全的人格的根本途径,如果没有道德,那么即使体魄、智力发达,正好足以帮助其做坏事,(这样的体魄、智力)是没有什么好的用处的。这里就强调德育对人格、品行塑造的重要性。教育是关乎国家社稷的大问题,德育教育影响着整个国家软实力。把立德树人做为德育教育的指导方向,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让更多学生实现德艺并存,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德育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德育观教育,用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形成德育观体系,可以让学生尽量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坚持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三观。在追寻远大理想的历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德育观教育帮助大学生锻炼出坚强、无私、奉献、顽强的品格,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提高道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这与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把德育观教育带入,把遵纪守法、诚信道德作为德育观教育的一个方向,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通过道德观教育不断升华,净化内心,使身心健康发展。
2.3 德育观教育有益于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把德育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然和社会有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有理想、有追求的完整人格。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自觉完成文化课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德育教育让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有所了解,树立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用民族精神感化他们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民族尊严了,敦促其完成守护文化,捍卫民族尊严的使命,做中华文化的捍卫者与传承者。
3.1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德育观教育
思想政治课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利用这个课,让它成为德育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大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把德育观教育带入思想政治课堂,打造学习德育观的教学环境,让德育教育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正式的课堂教育。利用思想政治课的渠道优势,带领大学生了解德育的实质意义,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纠正学生错误的道德观,有目的、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德育观。课堂和工作、生活结合,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德育观。
3.2 发挥第二课堂的宣传阵地作用
德育观教育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培养、纠正他们的德育价值观,否则德育价值观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第二课堂就是除了学校教学课堂之外的课堂,这也是德育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或是为学生提供跟多课外德育价值观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塑造德育观。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价值观教育一直渗入开展下去。
3.3 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德育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实践不同,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德育价值价值观的实践可以通过让大学生对社会事件或者校园事件进行思考评价来完成,也可以模拟一些事件、场景,让大学生进行处理。通过这些实践讨论了解大学生普遍的德育观倾向,指导他们网更好方向发展。
构建大学生的德育价值观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所以大学生的德育观教育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立足眼前,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根本,系统设计教学方法,把大学生的德育观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位置,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慢慢渗透德育观教育,切实把德育观教育融入到教学事业,培养德艺双馨的好学生。
关萍(1969.11-),女,辽宁本溪人,大学本科、硕士,讲师,辽宁科技学院。
G633.2
A
1672-5832(2017)07-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