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晴
浅析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
王雪晴
农村隔代抚养,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农村产生这种抚养方式的家庭逐渐增多,使得先前较为稳定的家庭抚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隔代抚养 留守儿童 行为习惯
隔代抚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很多方面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学习习惯、人际交往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三个方面浅析一下对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方面
在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希望拥有富裕的生活,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
大部分祖辈在学习动机方面会激励自己的孙辈为了将来摆脱农村生活而努力读书,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将来摆脱贫穷的一种方式,意味着孙辈有摆脱土地和农村而走向城市出人头地的希望。
(二)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方面
相关调查表明,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方面有显著的差异。虽然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倾向于以后可以走出农村,但是因为一方面祖辈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孙辈的学习辅导方面很困难,另一方面儿童此时正处于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等原因,孩子们容易出现互相模仿和跟风等现象。
当出现厌学的情况时,祖辈对孙辈的过分宠爱不懂得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良好的态度,这也使得孩子们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的兴趣不大。由此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厌学的心理表现。
(一)在交往意愿方面
相关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交往主动性相比较非留守儿童要低,并且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容易害羞。一部分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敏感、自卑的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容易觉得自己受到了其他同龄人的欺负,对待一些小事也容易当真计较。
祖辈在教育孙辈人机交往方面都是希望小孩子们以和为贵,这与非留守儿童的家庭在教育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要求没什么太大的差异,都是希望孩子能和其他人相处的融洽、听老师的话等等。
因此,至于为什么留守儿童会比非留守儿童的交往意愿上更加缺少主动性,笔者认为是因为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对孩子的重点放在学习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和引导,不知不觉间在人际交往方面忽略了孩子。
(二)交往情况
研究发现,非留守儿童在与和同伴的人际交往方面与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课外活动参加的较少,表现的不太合群,这些表现都影响了留守儿童与同伴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研究还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师生交往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部分留守儿童不善于和老师沟通,或者容易对老师产生惧怕心理而无法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隔代抚养的祖辈们由于观念较为陈旧,并且年事已高,对孙辈的精力有限,容易忽视孙辈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的问题,并且难以找到对策及对孙辈进行指导建议,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
(一)在生活卫生方面
相关调查显示,一些隔代抚养的祖辈由于将侧重点放在对孙辈的人身安全的监督上,而无意中忽视了对儿童的卫生意识的培养。并且由于一部分祖辈自身的卫生观念也比较薄弱,导致孙辈更加不注重卫生。
留守儿童普遍在卫生方面都表现出了卫生习惯不好的现象。表现在不勤换衣服,不勤洗手,对食品安全不注意等多个方面。
(二)在家务劳动方面
研究表明,隔代抚养儿童与非隔代抚养儿童在家务劳动的能力上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留守儿童在家务能力上普遍要优于非留守儿童,这是因为非隔代抚养的父母在对孩子的培养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业上,会觉得让孩子多做家务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隔代抚养的祖辈们由于对孙辈学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家务劳动方面也会一定程度上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务劳动方面是比较自立的。
但是在卫生方面我们也会发现,隔代抚养方式下的儿童较非隔代抚养儿童来说,孩子的卫生观念以及卫生习惯更差。这是因为一部分农村祖辈本身的卫生观念就不是很强,导致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方面的指导,只能通过对祖辈的模仿和学习来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卫生习惯。
因为祖辈观念陈旧,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使得隔代抚养的儿童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方面都与非隔代抚养的儿童产生了较大差异。隔代抚养是一把双刃剑。隔代抚养方式下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城市淳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但另一方面,由于祖辈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独立性和人际交往主动性等方面容易遇到问题。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在留守儿童群体日渐庞大的国情下,我们更要加倍关心隔代抚养方式下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农村地区以隔代抚养方式为主的这一抚养方式还难以逆转,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该一味指着隔代抚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应该对隔代抚养这一农村普遍的抚养方式给予一种支持和理解的态度。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王雪晴(1992-),女,吉林白城人,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