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2017-11-25 08:19袁德渠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受众民族

袁德渠

微电影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袁德渠

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式微,传播陷入困境。微电影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应搭建平台,转变观念,全民参与,传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传播 微电影 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生存繁衍的进程中不仅创造美好家园,也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建筑、服饰、婚俗、祭祀、歌舞等古朴浓郁,美不胜收。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在全媒体时代,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及外来文化的侵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难以为继。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

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渠道日趋丰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介质传播各显其能、大展神威。但少数民族文化仍被同化、被解构甚至被替代,难以为继。

一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多数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异地他乡高强度的关注使他们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缺乏兴趣,缺少自觉,出现了“苗寨无人学苗歌、侗寨无人吹芦笙”的尴尬局面。因此,传统的民族歌谣、传说、民族民间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人亡技绝,人亡歌息。

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主流文化的强势传播使少数民族文化汉化趋势明显,且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宗旨的指引下,其传播日趋表演性、仪式化,离其民族特色渐行渐远。例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48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5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更是多达82%,但前者除对三都水族文化有较系统介绍外,对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主体少数民族文化较少传播;后者则着力打造歌舞之乡,大力发展旅游业,热衷于仪式庆典、歌舞表演,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缺少发掘。因此,政府虽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但收效甚微,就连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少数民族节日放假庆祝,多数人都不明白是哪个民族的节日,节日的由来及习俗更是无从知晓。

传播力度不够,传播理念和技术滞后,大众关注度不够等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变异甚至消失,必将造成民族凝聚力的丧失和民族成员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各民族同步小康总目标的实现。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微电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传承民间技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全媒体时代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众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声音、影像等介质传播,大众媒介、新媒体、自媒体铺天盖地各显神通。微电影博采众长,又能克服各种不足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首要选择,其优势如下。

首先,门槛低,传播广泛。美国《连线》杂志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充分论述了自媒体平民化、个性化和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草根”性是微电影的制胜法宝,三微特征即微时长(30秒-300秒)、微制作(1-7天或数周)、微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降低了门槛,人人都可做导演,拿起DV或手机就能拍摄,通过成本低廉的移动终端和网络媒体快速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受众。无需层层审核,无需巨额成本,就能使居庙堂之高的电影艺术回归到普罗大众。

其次,多媒体传播,优势无可比拟。报纸、杂志时效慢且受受众文化水平的制约;广播缺少画面感;影视作品声像合一,传神生动,但周期长、投资大。而新媒体环境下被催生出的微电影具备了更能适应多媒体融合的大环境的能力,声音、画面、完整的故事情节,可视、可听、可感使其更具亲和力。

再次,互动参与、及时反馈。微电影快速传播的同时,传播的效果及影响也会第一时间反馈回来。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受众不再仅仅作为传播的客体,而是可以作为主体加入到剧本的修改和创作的整个过程,调动了受众积极参与的兴趣。

最后,契合现代生活节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微电影情节紧凑,结构简单,观看模式的零散和随意的特征,非常契合微时代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灵活的观看方式使受众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在排队、乘车、等人的闲暇,用手机或电脑就可看完一部“微电影”。并通过转发、分享等形成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渠道虽然非常丰富,但微电影却能扬长避短,打破阻碍,进行最广泛、最及时、最有效的传播。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微电影传播的策略

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立体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微电影传播也需要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打造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微电影作品,更广泛、及时有效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第一,政府大力扶持,打造少数民族微电影平台。高度的参与感能够激发受众的创造热情,各级政府除加大投入,出台政策外,还应积极提供参与平台,结合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点,举办微电影剧本征文、微电影创作大赛等活动,调动民众积极性,使他们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少数民族微电影的创作中来。

第二,积极跟进新媒体,合理利用“自媒体”。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支持。新媒体时代,既要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更要紧跟媒介发展的态势,拓展传播形式与渠道,全方位、多维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同时,号召、鼓励民众利用自媒体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第三,转变观念,全民参与。文化传播看似高端,通常被视为知识阶层的责任。其实就是人们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的语言、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渗透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起房造屋、烧火做饭、婚嫁丧娶、唱曲听戏、耕田劳作无不是文化。少数民族群众既是其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刻的体验者,更应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应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创作少数民族文化微电影,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内涵,传承、保护和发展少本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媒介素养,应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自己民族文化自觉地传播者。此外,为打造精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微电影的影响力,应鼓励专业人员加入到少数民族文化微电影的队伍中来,利用名导、明星的影响力扩大微电影的传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的影视文化活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其中农村网民占28.4%,规模达1.95亿。《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微电影,努力打造平台,鼓励全民参与,多出精品,广泛、深入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1]尹家美,王稼之.浅析自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创作[J].文艺争鸣,2013(05).

[2]李峰.解析微电影持续升温的心理学原因[J].大众文艺,2012(7).

[3]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

[4]权亚楠.微电影流行性成因分析[J].电影评介,2012(6).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本文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3—2014年度中央财政专项“中国古典文献重点学科及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微电影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项目编号:2013ZCZW34)阶段性研究成果。

袁德渠(1972-),布依族,贵州都匀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中国古代文化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受众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