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中的委婉语

2017-11-25 06:30张鹏
唐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意向性用例首诗

张鹏

浅析唐诗中的委婉语

张鹏

委婉语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在某些场合下,对某些事物或事件不能直言不讳地说出,而需要采取婉转、温和、含蓄的表达。委婉语的运用使得语言的表达变得:言尽而意远:,这与诗歌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唐诗中几首名篇,来说明委婉语在诗歌中运用的情况及功能。

一、委婉语的定义

不同的词典与著作给委婉语出了不同的解释。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83)释义为:使用其他一些,通常是不太精确或不太直接的词汇或短语来替代真实或精确的词语(use of other,usu.less exact or less blunt,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words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 (Rawson1981:1)定义为:用温和的、令人愉快的、婉曲的词语代替粗鲁的、令人不快的、无礼的词(mild,agreeble ,or roundabout words used in place of coarse,painful,or offensive ones).

与之相类似,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09)也将其定义为修辞的一种:一种修辞手段,用具有相对愉悦的内涵义或不大令人不快的联想义的词语或表达,来替代相对严厉或无礼的表达,而后一种更能准确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consists in the substitution of a word expression of comparatively favorable implication or less unpleasant associations, instead of the harsher or more offensive one that would more precisely designate what is intended).

和英语中只有“equphemism”一词不同,汉语对这种语言现象有诸如“婉曲”“避讳”“委婉”等称呼,更有学者将该语言现象冠以其他不同的称谓或分设出诸多种类,例如陈望道(2001)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婉转”和“避讳”,并分别对这两类进行讨论。王力(1999)在古代汉语中将“委婉”解释为封建社会的一种说话方式,为了不得罪统治阶级以致祸,说话时往往是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二、委婉语的生成:从事件到用例事件

事件无外乎泛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切事件;用例事件是“说话人在特定的环境为特定的目的而组装起来的象征性表达式,这一象征关系是详细的、依赖语境的概念化与某种类型的语音结构的配对”(Langacker 1987:66)。简单来说,用例事件就是语言主体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中,使用一个特定的表达式所表示的事件(徐盛桓2012c)。

那么用例事件具体在诗歌中怎么运用呢?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迢递城高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尽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勇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既然用例事件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发生的,就必须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晚唐朝政日益腐败,党争更为激烈。李商隐入王茂元幕任书记七千,到长安应博学宏词科,考官已经录取了他,复审时被“中书长者”抹去,显然是敌对的牛僧儒党作了手脚。此诗写于他落选后回到泾州之时。

我们已明白李商隐写作这首诗的特定背景,那么就应该要知道他写这首诗歌的目的。很明显,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忧念国事,希望干一番整顿乾坤、回旋天地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的理想;同时也抒写出对政治失意的愤慨心情和对谗佞者的蔑视与鄙视。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典故来形象地表达内心的愤懑之情。“腐鼠”和“鹓雏”这两个物象出自《庄子》。而这两个物象就可以在诗中成为“用例事件”中的委婉表达,用吃“腐鼠”的“鹓雏“来指代那些在背后暗箭伤人行龌龊之事的小人,作者内心对这一类人的鄙视已然跃于纸上。

晚唐政治黑暗,诗人在诗歌中应用委婉语更倾向于慨叹时运不济,那么在盛唐气象之下,委婉语又是如何在诗歌中发挥作用呢?请看下面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思想上是平庸的,但在艺术性上却有很大造诣。干谒诗如何写得没有媚态乞怜之色,无疑是最考验诗人笔力的。从颈联开始,委婉语的介入,就已经使这首诗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加突出了。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是作者心愿的表达。从这两句开始,由前面写景转向后面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以及急于出仕,耻于闲居的苦衷。措辞委婉,意向朗朗。

如果说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在景物描写与用典之中委婉表达心志,那么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则是以一幅家常图景来展现“用例事件”。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新娘是以小心翼翼的态度轻声问夫君:画好的眉浓淡如何,能否讨得公婆欢心。实际上是诗人婉转地向张水部打听考试结果。整首诗通过隐晦的方式,来达到询问成绩的目的。

三、委婉语生成过程的关键因素:语言主体的意向性

首先应该对意向性进行说明,因为意向性在委婉语生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是“人的心智能力的重要特征,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之所以可能的首要心智条件”(何爱晶2011:357)。通过对意向性的说明,可以对人们生成委婉语的活动作出更加深入的解析。

意向性的定位作用主要体现在委婉语生成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语言主体会对出于某种原因不好直说的外界事件作出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主体可以进行选择,将注意力集中于选择的信息上,实现用例事件的定向。下面请看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这首诗中,“杨柳”成为信息的定位点。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唐朝折柳枝赠别(谐音“留”的风习很盛,因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离别三者联系起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言委婉,嘲讽尖刻。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他一语道破这首诗的写作目的。目的是明确的,指向是鲜明的,但出言婉转,不露声色。作者不说守边将士生活凄苦,而写他们生活战斗的地方,万山怀艳,偏僻荒远;不说戍边将士无人关怀无人问津,而说他们终年生活的环境,压根儿就春风不度。应该说,怨情是强烈的,而强烈的哀怨之情,却用“何须怨”三字婉转道出,绵里藏针,含而不露,深刻隽永,耐人寻味。作者以“流水对”的句式,象征的手法,暗示在玉门关外的守边的将士,得不到唐朝统治者的恩泽,就像受不到春风吹拂的玉门关外的杨柳一样,怎么能“发青”,怎么能生长呢?

与此同时,唐诗中还有另一首边塞诗名篇在委婉语“信息”定位上可与《凉州词》相媲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出塞》,明代诗人李攀龙曾说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在这里信息定位的焦点是“人未还”。其实“万里长征人未还”,是马革裹尸、人埋边陲的别种的委婉说法。在展开“人未还”之前,首句已经开始委婉抒情。“秦时明月汉时关”,看似从写景入手,实则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并在“月”和“关”之前,冠以“秦汉”二字,由可见之景,把读者的意想,拉到了遥远的古代;秦、汉至唐,这里就是边关,这里就有将士戍边,人民就吃尽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读者在这里目睹了苍凉的月,孤寂的关,想到的却是累累的白骨,斑斑点点的血泪。是写景,也是抒情,因此在叙述“人未还”的原因时就直接顺畅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用历史的典故形象地回答了“人未还”的原因。一、二句与三、四句,从意义上说,是上问下答;从结构上说,是下因上果,因无“龙城飞将”,所以“万里长征人未还”。唐人写诗,多用汉典说唐事,此诗亦然。本诗此联,表面上是说,只要有汉代李广一人,胡人必然望而生畏,不敢“度阴山”,实际上是说,唐朝统治者用人不当,被用者无能,才酿成烽火长燃,战事不断,征人未还。这种表达,是嘲讽,是鞭笞,是血和泪的控诉。

四、总结

以上是委婉语在唐代诗歌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运作方式,对于诗歌中委婉语的研究这一领域有待更进一步的加深,本文所做的分析只是在前人探索之上的一点浅薄见识,愿能引起更多思考。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10036

猜你喜欢
意向性用例首诗
《上课没人抢》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我想写首诗给你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