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思考

2017-11-25 06:30闫岩
唐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认同感社会科学话语权

闫岩

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思考

闫岩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的目光渐渐聚焦在中国,然而中国在国际中的声音却受到了各种阻扰。西方的恶意舆论、价值观渗透及我国国际议题设置的被动地位导致了中国学术话语的弱势地位。努力构建哲学科学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有利于提升中国政治认同感,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导致价值观念的差异和政治认同的对立,国家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软实力不再单一地被认为文化的传播、人才的培养,学术话语权成为了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学术话语权可以对事物进行更深层的解释和说明,形成特定的理论结构和话语范式,从而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指导。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我国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中的影响力却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目前在国际话语权中始终存在“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因此,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有利于打破这种 “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有利于增强对我国的政治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中国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一、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定义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学术话语权”是在学术领域中,话语权利、资格和影响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是学术共同体在与之相关的学术界中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中国学术话语权,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解释力和主导力。学术话语通过符号、文字、语言、句式等形式形成思想、知识、理论进行传递从而解释说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思维导向和特定对象的社会实践的指导建设,对产生的学术理论进行传递,使人们产生共鸣。话语权的核心是权力关系,具体表现为设置话语议题、赋予话语意义、制定相关规则的权力。中国话语权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支撑,用中国的独特传播方式作桥梁,传递中国声音,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中国自己的话语活力与生命力。

二、中国学术话语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实力虽然显著提升,但是中国的学术话语能力却没有与经济同步提升。目前,我国学术话语权在国际中处于弱势,西方学术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依旧很大,我国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多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概念、方法,这成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阻碍。我国学术话语权面临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方的恶意舆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以开放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优秀的文明,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矛盾和摩擦。一些西方国家因为害怕担心中国的发展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制造了很多抹杀中国国际形象的舆论和谬论,如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霸权论”等。这些舆论成为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阻碍。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战略不仅是本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同样也是对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但即使我国坚定表明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态度,西方国家依旧在一些问题上颠倒是非、挑拨离间,企图破坏中国形象。在这样诋毁中国的国际舆论声中,中国必须站出来,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对中国话语的遏制。

第二,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弊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开始通过网络慢慢渗透到中国。西方正确的价值观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人的思想是处于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各种社会思潮泛滥,自由主义对集体主义和公有制思想的消解,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抗,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文明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颠倒歪曲,导致出现了学术理论上的不自信、文化不自信、政治认同感低等问题。

第三,国际议题设置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议题的设置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学术话语能力。国际议题是对当前世界中的问题进行参与讨论,但是我国在议题的设置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是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还是“全球治理”等问题上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属于参与者而不是发起者。中国的学术界在长期以来的主导性国际议题上都只是扮演追随者角色,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意愿和能力明显处于劣势。对于国际议题的参与中如何表达中国的态度和意愿,学术理论的支撑很重要,通过自己的理论为自己的观点做坚实的基础才能让他国信服。

第四,大量的西方式话语和概念的引用弱化了中国理论研究。在世界中不可否认西方学术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但这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西方的理论都是以西方本土文化为出发点,解释着西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理论的背后是理论出发点的核心价值。中国学术话语的核心概念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学术话语中使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可能真正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准确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味推崇西方国家的思想理论导致很难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很难把中国“故事”讲通讲透。

三、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党和政府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撑。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急需加强对中国哲学社会话语体系的建构,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支持和思想的产生,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中学术话语权的弱势地位。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需要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我国正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强有力渗透,面临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我们依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法宝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理论上的核心,同样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应当渗透到各个学科理论,如哲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宗教学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片面教条地理解和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和观点。而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相统一作为学术根基。中国的发展是依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支撑,是以中国的独有的历史作为背景,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作为方向指引,是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前进的动力。学术话语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由于每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底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因此国家发展道路必然也不同,其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必然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胸襟的大国,具有接纳外来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开明的态度,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发展。我们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就是要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成分,向世界表达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图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提升中国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的一种情感或态度,表现为一种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包括对于执政集团的执政理念、制度与政策的认同等。当前西方社会在世界中大肆宣扬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一些西方思想话语和言论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偏差,甚至因政治认同感不一致而导致社会动荡。在国内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民众对政治的高度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在国际上中国特色主义社会道路的实践经验是世界历史上的宝贵财富。让西方国家不再排斥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也是政治认同感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体现。立足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炼出符合中国特征的概念、思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时代化是提升政治认同感的关键。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0017

闫岩(1992.9-),女,江苏徐州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认同感社会科学话语权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陈年凡客创始人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