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理论与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2017-11-25 06:30肖艳伟轩治峰
唐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语料库

肖艳伟 轩治峰

典籍翻译理论与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肖艳伟 轩治峰

中国文学典籍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典籍的英译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文化走出去:的国家策略无疑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国典籍翻译又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典籍翻译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方案即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功底深厚的典籍翻译人才,促进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介绍

中国文学典籍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典籍的英译对推广中国古典学术知识、阐释中国的崭新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典籍翻译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热烈关注,不过,在这股热潮中,很多学者依然看到了典籍英译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那就是翻译理论与实践脱节和典籍翻译人才的极大缺乏。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典籍英译这项事业并未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的结合。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典籍英译面临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策略即重视典籍英译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二、面临的问题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在中国的典籍英译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汪榕培教授曾在《典籍英译研究》(第5辑)的前言中指出:“从事中国典籍英译实践的人员多数不从事理论研究,他们对于翻译的见解多数见于译者前言或诗话式的片言只语之中。而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则基本上不从事翻译实践,主要是把西方的翻译理论介绍到国内来。现在写翻译理论文章的作者还有一批是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没有翻译的实践,仅是照搬西方的某个理论,用来评论现有的翻译文本,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就理论探讨而言,译者在翻译文本时是追求“信”度还是追求“效”度,这涉及到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原则与要求等。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典籍英译标准与策略的系统研究仍处于缺乏状态。

(二)翻译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专门从事典籍翻译与相关研究的人员数量仍然相对较少。在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参观中国翻译成就展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向外国传递中国文化的力量确实还比较弱,这也包括我们的外语力量欠缺。在介绍中国方面,很多外国有需求的书需要我们译成外文或至少要将摘要译成外文才能走向市场。我们在国际图书市场上操作不力,表面上讲是我们对外供应意识不足,其实,深度原因是我们中译外的人才非常匮乏,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华文化的不少精华之作还没有被翻译介绍到国外,例如,《史记》《资治通鉴》和《徐霞客游记》都还没有全译本。另外,译者也正面临人员结构老化的严峻问题。翻译一部中国典籍旷日持久,然而,现在,我们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包括外语类的院校,几乎都不认可外语教师的翻译成果。同时出版社支付的稿酬也很微薄,这些现状使不少年轻学者望而却步,不愿意从事典籍英译的工作。并且目前我国多数从事典籍英译的资深专家已渐入高龄,而中青年人才又严重缺乏,出现了典籍英译者队伍断层的严峻现象。

三、重视典籍翻译与教育教学的结合

面对目前国内典籍英译的现状,国家必须加强典籍英译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然而,有关典籍英译的教学似乎被学者们忽视了。尽管已经出版了许多相关的教材,但它们并没有被广泛应用,因为有许多翻译教学单位还没有开设相关典籍英译的课程。有关典籍英译教学方面的论文也比较少,甚至一些重要的议题也并未提及。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快在高校设置典籍翻译专业的进程,并研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更多专业典籍翻译人才。典籍翻译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翻译教学的开展及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对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翻译理论建设与实践相结合

典籍翻译教学不仅要重视翻译实践也必须要加强翻译理论建设。事实证明,理论素养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专业化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翻译理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一般和特定的翻译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因此,加强翻译实践的同时教师也必须重视学生的翻译理论建设。

要建设典籍英译理论体系,应该以描述性翻译研究、翻译转换研究、以翻译为目的的文本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四者相互联系,在逻辑方面互为依托,一起构筑典籍翻译理论建设的坚实底座。

描述性翻译包括三个研究方向,即产品研究、功能研究和过程研究。对要翻译产品的描述是理论建设的出发点,与此同时,为了研究典籍英译的规律,译者还要观察目的文本中源文本特征的转换结果,并推测这些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被移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过程也是研究对象的过程。描述性翻译的功能不仅仅是对翻译实践进行观察和描述,更重要的是研究结果将被用来建立翻译原则和模式,即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结果最终将被用于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转换研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把源语翻译到目的语中发生的细小变化。因此可以说,翻译转换概念的核心是“变化”或“差异”。而产生转换的根本原因取决于两个作者、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学情境的差异。译者在使用翻译转换分析法前,必须明确其研究目的,从而确定描述何种类型的翻译转换。运用翻译转换进行翻译描述的时候,译者必须辨别源文本的独特特征,而这个工作就要借助以翻译为目的的文本分析来完成。

以翻译为目的的文本分析一般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之前译者对源文本的各种特征进行的分析。大多数翻译理论家都认为,在进行典籍翻译之前译者只有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才能确保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

语料库的使用经常与翻译规范研究联系在一起,把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将会大大提升翻译规范性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在翻译研究中,语料库能真正做到分析数据化和定量化。并且,翻译语料库还允许译者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为客观、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必备条件。所以,构建典籍翻译的理论体系,译者可以采用自建典籍英汉小型平行语料库的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对源文本中的各种特征和目的文本中的翻译转换特征进行标注,用这种方法通过统计和分析,译者可以比较清楚、准确地确定典籍翻译中存在的翻译规范,进而建立典籍翻译的翻译原则和模式,并最终建立典籍翻译的理论体系。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典籍翻译实践,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对翻译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理论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典籍翻译理论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典籍翻译能力。

(二)重视文、史、哲三科知识的互通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科体制下,所有的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的知识和能力,如翻译水平等级考试。事实上,翻译教学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它需要学生建立独立的人格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形成健全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能力。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译者也不仅仅是原作者的影子。翻译其实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对同一部中国典籍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其翻译风格,再加上时代背景及政治因素对译者的影响,译文往往也带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一名合格的译者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高尚的个人趣味和情操,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勇敢的担当。以上这些素质是需要译者通过对文、史、哲三科的学习及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优秀成果的吸纳和认同逐渐形成的。中国典籍翻译课程的特殊之处在于,要求学生进行翻译的材料都是古典名篇,所以对文、史、哲这三方面基本知识的要求更高。学生在做典籍翻译的过程中,困难大多不是来自于怎样进行有效的双语转换,而是来自于对源语篇的正确、标准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文、史、哲三科的培养,要求学生多读文、史、哲方面的优秀书籍。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文化导入”式的方法,即教师适度对学生补充基本的文、史、哲常识,以此提升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能力。学校要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专业优秀的典籍翻译人才,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典籍翻译的需求量正在逐年加大。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典籍翻译的学科建设,并逐步建立一支中英文造诣精湛、中西学识功底深厚的专业典籍翻译队伍和研究人员,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有计划、有系统地向世界传播。本文研究了我国典籍翻译的现状、目前面对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即重视典籍翻译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专业优秀的典籍翻译人才。同时希望本文所做的探讨能有益于国内典籍翻译的学科建设,也期待着更多有识之士能不畏艰险,投身到典籍翻译这一崇高而艰巨的事业之中。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450001;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476000

肖艳伟(1991-),女,河南偃师人,河南工业大学在校研究生,现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语料库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