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娇丽
培育好家风做好真表率
裴娇丽
好干部的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风和严正的家规。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来影响后代,赢得民心,最终引领社会风尚。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讲话中特别提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培育好家风,做好真表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这些著作对子孙的影响是很大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发表了关于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重要论述,这就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要将家风的培育重视起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也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培育好家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好的家风,能让我们自身受益,让家庭留名,让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党员干部要在家风培育方面多做努力。
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是核心人物,一言一行都是家风的旗帜、风向标,所以在家风的培育方面领导干部要有自律的态度。
(一)加强自我修养。《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领导干部要以修身为本,以克制欲望为首,人生短暂,欲望无边,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源自欲望的膨胀。欲望不加克制,最后往往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把握生活小节,常怀律己之心,时时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以齐家为准绳。《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齐家为根本。婚姻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离不开夫妻二人的齐心协力。“家和万事兴”,家和才会有家业的兴旺和子女的健康成长。古人讲,“妻贤夫祸少,妻贪夫招罪”。一名清正廉洁的为官者,其身后往往站着一位明智正派的“贤内助”,为其拒腐防变遮风挡雨,时刻叮咛,促其廉政勤政,做好官,做廉官。
(三)把好家庭关和亲情关。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是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的大事。领导干部对家庭有爱是人之常情。从严管好配偶、子女、身边的工作人员,对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甚至庇护。要严格教育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守德、守纪、守法,清醒地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真正肩负起从严管家、从严治家的责任,立家规、树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
家庭建设关系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风尚。“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文明进步健康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必定依赖民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而家庭建设则是塑造人的价值观、培育人思想品德的关键所在。
(一)家庭美德的培育。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领导干部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家训等形式,培养子女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事业中来。
(二)家人品行的培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家书中,以勤俭持家为首要义,品行是否端正,能否做到勤俭勿奢,决定了家业的兴败与家庭的盛衰。正如曾国藩在给弟弟信中所言,“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书积衣,总是枉然”。
领导干部的家风好不好,党组织有责任。过去,一些党组织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家风建设是领导干部家庭私事,加上受“清官难断家务事”观念的影响,没有将家风建设纳入工作范畴。培育良好家风,除了领导干部的自觉,也需要党组织的约束和监督,促使领导干部在重视家风、建设家风上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各级党组织要关怀促进家风培育,通过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党组织负责人采取谈心交心、慰问、解决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等形式,及时动态了解领导干部的家庭家风情况。要以宣传促进家风培育,各级党组织定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家风教育,讲好先贤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组织参加有益家风建设的相关活动,大力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要以制度促进家风培育,《准则》、《条例》的出台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育良好家风立了规矩、划了界线、出了绝招。要严格执行有关家风建设的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要以监督促进家风培育,完善举报监督机制,强化“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要以法治促进家风培育。完善执法制度,切实加大对领导干部家属违法违纪的查办力度。
好干部的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风和严正的家规。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来影响后代,赢得民心,最终引领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 731100
裴娇丽(1981—),女,汉族,辽宁辽中人,讲师,研究生,从事文化学、民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