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建构:历史与路径

2017-11-25 05:42:32莫东林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代性秩序建构

莫东林 庞 虎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建构:历史与路径

莫东林 庞 虎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经之路,而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秩序建构,秩序建构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国家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当前,中国现代性秩序建构面临着,封建影响根深蒂固、国际局势动荡不定、跨越“卡夫丁大峡谷”任重道远等现实困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必须从力量转移、结构转型、利益博弈、多元整合等路径推进。

中国特色 现代化 秩序建构 历史与路径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后发展国家特别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秩序建构的基本类型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移的产物,是自然 经济向商品、市场经济转型的结果。在过去几百年间,“社会结构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今天的世界与往日的世界存在着质的不同。甚至那些拒不同意确认进步的进化论假说的人们,也承认社会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概括起来,秩序建构可分为两大类:国家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

二、中国现代性秩序建构的现实困境

中国的现代性发展缓慢,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1949年之前中国一直是“现代化的边缘者、落伍者、更是挨打者、失败者”。①1949年之后,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依然举步维艰,现代性秩序建构面临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

(一) 封建影响根深蒂固

现代性是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与封建主义相对立。而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以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封建思想体系,加之封建统治阶级的极力推行,封建专制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国现代性建构秩序中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克服封建专制主义的复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与封建势力做斗争,通过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消灭了封建阶级,但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二)国际局势动荡不定

现代性秩序建构的首要前提是国家独立形态,必须以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为载体。在起源上,中国的现代性不是自然出土的,它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才被迫生长,它不是来自中国本土传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所以,“中国现代性存在着感性现代化不足、理性现代化片面和反思现代性薄弱的结构性缺陷”。②而中国的现代性是为现代民族国家服务的,因此,近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主要是启民族救亡之蒙。纵观中国历史,中国近代以来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外来殖民压迫。自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便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主权也开始逐渐丧失。为争取民族独立,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过一系列的民族斗争。从义和团起义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寻求民族独立而奔走效劳,但最终还是失败,民族危机依然严峻。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才真正独立。而新中国成立后,又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受到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重包围,民族独立依然是不变的主题。

三、秩序建构的路径

(一)力量转移

“社会历史发展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动态呈现就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主导力量的转移与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其中的主导性力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的更替,直接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力量的转移。而当前,中国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论断,创新能力将成为“力量转移”中主导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利益博弈

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力量的转移和结构的转型,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就产生多种价值利益的博弈。在利益博弈中,无论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的产生,于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为人民的“安全网”。只有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对分配差距的承受力才能提高,社会对立情绪才能缓解。而在利益博弈之中,需要一个“裁决者”顾及大家,而这个裁决者就是法律。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法制建设,建设法治国家。

(三)多元整合

随着利益格局由一元走向多元,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也必然由一元走向多元。因此,现代化建构过程中,就不能排他性的一元论,而因具有包容性和建设性,包容思想的多元性,并在整合凝聚中建构符合大众的核心观念。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如果只有‘多’而没有‘一’,必然分化;如果只有‘一’而没有‘多’,必然僵化”。而事实上,分化和僵化都应避免,因在“竞争的合作”中,倡导主旋律,尊重多样性。特别是在两极格局打破后,世界进入多极化趋势,这种趋势集中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多极化,各种思念观念和意识形态都充斥着主流思潮。

注释:

①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87).

②杨春时.论中国现代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莫东林(1991-),女,广西阳朔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庞虎(1978-),男,山东荏平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现代性秩序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