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交流发展过程及影响

2017-11-25 05:42:32孙丽岭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俄两国

孙丽岭

中俄文化交流发展过程及影响

孙丽岭

本文从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冷战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中俄文化交流对中俄两国的影响这几个方面介绍中俄文化交流发展的过程及影响,重点地介绍了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从而也相应地了解两国的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文化 发展

中国与俄罗斯是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文化渊源虽不同,但历史交往时间久。加强中俄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各领域的共同发展,对中国、对俄罗斯的发展都十分有利。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文化外交已逐渐成为当代国家间外交关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近年来,文化外交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一)早期的中俄文化交流

中俄两国早期的文化交流自1618年裴特林使团来华到1917年沙皇政府覆灭历时300年之久。在这300年间,中俄两国之间既有多次的政治军事冲突,也有和睦共处的时期,尤其自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两国赢了150年的和平共处时期。中俄两国人民从而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睦的历史环境中发展相互关系,进行政治、贸易、文化等各方面正常往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个时期的中俄文化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两国互派使团。使团互访是中俄两国早期最主要的文化交流方式。为了探明中国的情况。1618年5月沙俄政府派裴特林带领使团出使北京,在此次的中国之行中,裴特林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出使“见闻记”。其中记述了他出使北京的行程,介绍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还对北京城做了准确而生动的描述。他的“见闻记”是俄国最早关于中国的真实记录,在国内引起极大的轰动,对于促进俄国对中国的了解,起了前所未有的作用。1654年,俄国政府又相继派使团出使北京,当时得出使报告中详细记述了中国的城市、宗教、宫廷以及中国的兵器,使俄国人获得了关于中国的更为全面的认识。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奠定了两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和平发展关系的基础,成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其二,传教士搭建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俄早期的文化交流中,俄国驻北京的传教士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他们负有研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语言、历史和风俗的任务,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俄国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中,尼.雅金甫.俾丘林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在中国北京居住长达12年(1809—1821),在履行教职的同时,他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习俗、典章制度以及历史典籍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回国后,他一心从事论文著述,编译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情况的文章和著作。如他翻译的《三字经》、《北京志》、《四书》、《通鉴纲目》、《大清一统志》等中文经典著作受到当时俄国知识分子、政治家、和社会各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俾丘林的学术研究始终坚持以中国史料为基础,在俄国开启了全面研究中国文化的先河,对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①

(二)中苏时期的中俄文化交流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俄关系也逐渐演变为中苏关系,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较前有了质的飞跃,呈现出全新的内容,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个时期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中苏文化交流为载体,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发了一大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兴趣和向往,他们很快接受并研究马列主义。中国文坛的一批作家如鲁迅等都在努力翻译介绍苏联作家的作品,他们也通过这些作品向中国介绍了马列主义思想。马列主义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拂着中国文坛,对中国文艺界的创作、批评、理论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文学研究会、新闻社等文学社团相继在中国创办,这些文学社团翻译介绍来了大量包括俄苏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作品。据统计,五四运动以后的8年之内翻译印刷成单行本的外国文学作品共187部,其中,俄作品有65部,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抗战胜利之后,这个时期,中苏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据统计,在1949年至1958年间,中国派出了134个艺术团访问苏联,苏联也派出了112个艺术团访问中国。1956年,中苏两国在进行了几年交流的基础上,又签订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印刷、广播电视等各方面的合作协定,并对今后的合作与交流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详细的规定。

二、冷战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

(一)教育领域多方面合作

中俄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伴随着两国关系的跌宕起伏一路走来,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逐渐步入了成熟期,并获得了新的生机。冷战结束后至今,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一直在稳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国的教育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内容更加丰富,已成为我国教育外事工作的一个亮点。2000年,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此后,在委员会工作机制内成立了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把两国的教育交流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的留学生交流也逐渐增加,中国和俄罗斯除了常规的互换留学人员以外,还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项目。到2009年9月,中俄双方在华举办的“俄语年”活动超过260场,其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是教育领域的,继续完善了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和黑龙江大学-远东国立大学联合研究生学院的工作,并推动成立了山东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可以说,近年来中俄教育合作是多方面的,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艺术交流形式多样、领域广泛

中俄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交流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国人民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更是源远流长。冷战结束后,中俄更注重文化艺术的交流,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方人民积极参与,双方的文化艺术交流呈现出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特点。中俄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影视、体育等各个领域互派代表团参观学习,同时友好城市之间以及各种专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另外,两国博物馆、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交流,还有各种专业乐团之间的直接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各国的文化舞台。尤其是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不但丰富了中俄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更坚实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

三、中俄文化交流对中俄两国的影响

(一)促进了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

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中俄最高级会晤的结果,双方签署了有关经贸,科技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合作的24个文件,从而为中俄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中俄文化交流推动两国政治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俄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方便了两国民众和政府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对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为两国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两国政治合作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增强了中俄经贸往来

文化已经渗透到国家间经济的运行之中,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两国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有句流行语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的就是借助文化的影响来发展经济。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促使双边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带动了中俄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以文化搭桥中俄经贸往来大幅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2001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从这一年开始,俄罗斯成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俄罗斯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三)加深了两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的气质,性格和传统。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了解到这个民族,而通过双向的文化交流则可以了解到彼此的传统文化、国内形势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增进彼此的友谊。中俄两国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广自己国家的文化品牌,从而树立本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正确处理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在“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正逐步提升”,“文化是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最具有流动性的因素”的新世纪新阶段,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注释:

①王云龙编著.1917年俄罗斯纪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5).

②张玉国编著.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美]迪特.森格哈斯著,张文武等译.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M].新华出版社,2004.

[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

[3][美]拉里·A.萨默瓦著,阂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俄两国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环球时报(2022-12-21)2022-12-21 19:47:28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宝藏(2022年7期)2022-09-26 11:39:26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4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伙伴(2019年10期)2019-10-14 03:26:57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中亚信息(2016年1期)2016-03-07 01:00:42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春秋时期公族与士夫之族的互补性——以鲁、晋两国为例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8
文化交流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