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的“补史”叙述
——再探《世说新语》中的桓温形象

2017-11-25 01:41:56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义庆殷浩桓温

袁 媛

名士风流的“补史”叙述
——再探《世说新语》中的桓温形象

袁 媛

桓温,字元子,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着过人的远见和英雄的真性情,也有着强烈的欲望和睥睨天下的野心。渴望流芳百世,也不惧遗臭万年,兼具英雄本色和名士风流的桓宣武,一个最能代表魏晋风度的大写的传奇人物。对于桓温的描写与塑造实属《世说新语》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桓温 《世说新语》 补史 形象

一、性情真挚,孝感天下

《世说新语·黜免》中曾记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桓温怜悯因思子“肝肠寸断”的母猴,处罚了捕猴的士兵。感慨于对万物的同情,实则是桓温心中的真性情。再看孝义,桓温在十五岁时失去了父亲,此后为父报仇枕戈泣血整整三年,又后来解权柄为母送葬。却又以为不足“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而有此感叹。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古往今来的名人佳作,大多是触景而情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陈子昂登高远眺,遂“怆然而涕下”;杜甫感春深城破,于是溅泪惊心。在此桓温和大多数忧国忧民的文人一样“个人之乐,与万物同乐;个人之哀,与万物同哀”魏晋名士之风尽显无遗。

二、知人善用,远见卓识

桓温在四川一战成名,一时之间,战功荣耀集于一身。桓温虽然着力想要扩展东晋的势力,但却引来了朝廷更大的猜忌。其后简文帝司马昱,为削弱桓温的势力,便重用殷浩,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来牵制桓温。殷浩为东晋名士,喜《老子》,善于清谈,但他的军事才能却十分平庸,后北征以失败收场,被贬为庶人。殷浩在这之后,曾“恨简文帝曰:‘上人著百尺楼,儋梯将去’”落得如此,却也没有看清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而在这很早之前,桓温就说:“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展现了他出众的用人方面的才能。不仅如此,作为“入幕之宾”的郗超早在年少之时就被桓温真心结纳为自己的心腹;顾恺之用“鼻如广莫长风,眼如悬河决溜”来表达自己对于桓温的敬重之情;甚至连他的主簿都善辩美酒,管好酒叫“青州从事”,坏酒叫“平原督邮”。

三、雄心壮志,高爽迈出

《世说新语·品藻》36条,曾作抚军将军的司马昱问当时名流孙“桓温何如?”回答是:“高爽迈出”意为桓温高傲豪爽,超迈出众。《世说新语·尤悔》“桓公卧语:‘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1]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桓温的前程是渴望被后世铭记。所以他十五岁重振家业,十九岁步入仕途,三十三岁,成为荆州刺史;三十五岁,攻灭成汉,收复益州;四十一岁,尽揽朝廷内外大权……论文治武功,东晋一朝无人能及。

可是割据荆州三十载,执掌帝国二十年,他却偏偏没有去坐那张仿佛唾手可得、仿佛梦寐以求的龙椅。难道仅仅是因为被司马昱的眼泪所感动?仅仅是因为被谢安等人牵制?当然不是,笔者认为桓温最终未能登上皇位的根本原因乃“哪怕内心洞彻世事通明,行事亦未必非要人情练达,偏要任性恣意书写华章,世俗权位和功业皆我所欲也,精神上的华贵崇高亦我所欲也”。王世贞曾评价魏晋名士王琨“越石已矣,千载之下,犹有生气”,桓温曾自比刘昆,却不被时人认同。而如今,在笔者看来,桓温也是如刘琨一样秉承着魏晋风骨,潜在之后,亦栩栩如生。

四、“补史”的洞察与倾向

至此,不难看出《世说新语》在某种程度上更倾向于把桓温塑造成一个有勇有谋的名士,而非贪得无厌的权臣。虽然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多数把《世说新语》列为小说类,但《孙氏祠堂书目》却把它列为史学传记类,这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据香港的一位学者考证,晋亡三百年后草率成书的《晋书》中谬误百出,而晋亡十年后写成的《世说新语》“对晋史的叙述保存了当时言论和事件的本来面目”。所以公众更加有理由相信,比起《晋书》“谋权篡位”的判断,《世说新语》描绘了一个更多层次的桓温,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刘义庆笔下的“偏袒”?

就笔者拙见,这与刘义庆的生平经历以及编纂《世说》的初衷有关。刘义庆有着不凡的出身,他是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后来过继给他的叔叔临川王,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的侄子,且一直深受刘裕的赏识。刘义庆十五岁以来一路平步青云,十七岁就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然而这一切在文帝刘义隆上台之后,就变得微妙了。刘义隆一坐上皇位就大开杀戒,宫廷之中,骨肉相残,一时血雨腥风。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皇室成员的刘义庆也不得不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了。所以他借故离开京城“不复跨马”。但是他的满身才情与名士的修养,也让他无法完全放弃自己。于是在这样的自卑与自负的踌躇间,刘义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2]。我们不难发现刘义庆的生平经历与“竹林七贤”等的魏晋名士有颇为相似的契合处,所以至此刘义庆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完成了和魏晋名士们心灵与精神的沟通。这使得刘义庆对魏晋名士风流情有独钟,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编纂《世说新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刘义庆的书中,桓温会以一个更为正面,更为复杂的形象出现。

[1]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刘义庆殷浩桓温
宁作我
Visiting Dai on a Snowy Night雪夜访戴
和自己周旋
领导文萃(2023年17期)2023-09-12 00:05:19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Ode to Snow咏雪
和自己周旋
殷浩的悲剧
领导文萃(2021年1期)2021-01-19 13:18:27
桓温是个好领导
前线(2014年2期)2014-11-10 21:38:23
大笔如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