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2017-11-24 21:49栗杰,张大庚,刘慧,李双异,孙振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8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栗杰,张大庚,刘慧,李双异,孙振涛

摘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提高农业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毕业生土壤肥料实践技能。本文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手段,探索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研究结果将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101-03

土壤肥料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土壤肥料学实验是大农学专业如农学、植保、园艺等的基础学科,是环境学和生态学的核心课程,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1-2]。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农业的发展,其重要性尤为突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学生的独立操作、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应是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2]。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4]。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报告显示[5],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人数众多,但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人员过剩和人才稀缺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时面临的尴尬现状。由于大学教育偏重于理论教育,很多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6]。要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要求,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已是目前的重大任务。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水平

当今世界已进入教科融合日趋紧密的大科学时代,农科高校是教学与农业科研的天然结合点,农业科研与本科教学应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早在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三十年间,就迅速发展壮大了应用型大学,建设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此后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有部分学校成为了专门应用型大学,以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3]。美国的农业相关院校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土壤肥料学的经典教材《Marschner's 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 Plants》和《Soil Science》也对大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内容增加了现代土壤生物学、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方法等内容[7]。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知识经济产生了大量的职业岗位群,促使用人单位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生了较大需求,而社会的这些需求正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理依据和高校发展的驱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支数量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其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南京农业大学在2015年本科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特别增加了专业复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一门“土壤肥料学通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野外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8]。并且要求所有的植物生产学科都要选修该门课程。另外,其他国内优秀的农林学科高校(如扬州大学封克教授的精品课程、华中农业大学徐芳森教授的精品课程等)均迎合时代发展适时调整了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其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符合学科发展趋势,更具时代感。此外,一些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在土壤肥料学的教学改革中也总结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孝感学院农学系在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了“抱着学生走”与“推着学生走”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室内实验与室外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请专家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走出实验室。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练兵,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9]。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和学时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开始实施“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既要求在校期间增加基础课教学内容,又要扩大知识面,同时学校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门数增加,导致专业课程学时数越来越少。土壤肥料学课程应包含的实验内容较多,但是由于课时(共18学时,其中土壤部分9学时,肥料部分9学时)限制,只是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实验的难易程度选取了其中一小部分来完成。如何在有效的课时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提高學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目前土壤学肥料学实验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实验内容缺乏新颖性

目前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内容均为验证性实验内容,缺乏新颖性和足够的深度。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在本科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类型设置上,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的要求也不符,同时纯粹的验证性实验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课程不能达到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目的,更满足不了培养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恰当的考核办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非常重要。长期以来,依据学生每次上实验课的点名、实验测定结果、实验报告字体是否工整、问题回答等情况作为实验成绩考核标准。期末考试时,平时成绩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没有在期末考试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实验成绩考核标准导致有的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参与做实验,而是抄袭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频繁出现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所以要对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必须改革考核方式,能够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endprint

三、实验课程改革探索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解决当前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为了改变学生实验前对实验一无所知,实验课满堂灌的状况,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课堂,上传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河南农业大学的王宜伦等(2006)也通过多媒体播放“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肥料的制备”等课件,有效解决了课上学时不足,学生人数众多,不能做完全部土壤学实验的问题[10]。

(二)将实验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是以掌握实验技能为目的,通过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来加强操作能力的训练。但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往往只是知道具体的测定方法。当学生遇到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时,很难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与学生的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到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采集土样,学生做每一项试验都用该土样。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对所要调查地块的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获得该地块土壤肥力状况的基本数据,对土壤的肥力水平有总体认识。通过比较不同农田肥力数据和粮食产量,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这个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3.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比例。通过实验课程的综合性教学可将原本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挖掘实验内容中潜藏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非常简单的实验内容土壤pH值的测定,按照实验指导要求学生按水土比2.5:1加水,那么如果水土比变化对于pH的影响如何?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如果把水换成其他的盐溶液,测定的土壤pH值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土壤的pH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培养方式的一个关键环节,能够检验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我们将土壤肥料学的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共占总成绩的60%。平时实验成绩不仅仅参考实验报告,同时还要考察平时对实验的态度、参与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实验预习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包括试剂的配制、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熟练程度等,占总成绩的30%。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占总成绩的40%。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土样都是自己亲自采集的土壤,而且要求所有的实验内容都用同一土样,因此根据自己所测定的各项实验结果,完成一份报告。在报告中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注重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虽然现在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种植类专业中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随着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提出,究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卓越人才在高校定位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有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缩减土壤肥料学学时甚至取消该门课程。笔者认为,对于广大的综合性大学,还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如何将土壤肥料学这一重要的农业基础课程改革好,更加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沈其荣.土壤肥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栗杰,张大庚,李双异.网络教学在《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1-23.

[3]杜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6):17-21.

[4]宋杰,邓四清.本科統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2):81-85.

[5]Diana Farrel,Andrew J.Grant.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新兴的全球劳动力市场[R].http://www.mckinsey.com,2005.

[6]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118-119.

[7]刘轶飞,韩晓日,王岩,,等.《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体会与改革[J].Creative Education,2015,145-149.

[8]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9]邱文林,徐运清.《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孝感学院学报,2002,22(6):95-96.

[10]王宜伦,韩燕来,霍晓婷,等.《土壤肥料学》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6):37-39.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
探索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