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宋安娜,刘朝霞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流于形式、缺失内涵、专业关联度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亟需走出困境。本文试图探寻独立学院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与问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职业生涯;独立学院;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29-03
一、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定位,通过分析当前环境形势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选择适合自己一生的职业,并对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完善,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率,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高校结合其培养目标的引导下,以大学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开展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活动的总称[1]。
目标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在寒暑假开展,除少部分同学参加集体有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外,均由个人开展。学院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考核相对严格,但对内容和形式没有规定,仅要求上报社会实践登记表和社会实践报告,其社会实践的指导由学生辅导员负责,相应的指导体系和制度保障相对薄弱。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分析
本文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某系为例,抽检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并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与实践及职业发展规划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现状2个模块编制问卷,以期了解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困境,并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1.整体情况描述。本次选取某系共131名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大一61人、大二35人、大三35人。通过初步统计,低年级的同学更多注重工作体验,实践内容多样化。高年级除工作经验外,更多与将来就业方向挂钩。
2.实践内容分析。实践内容主要集中于如下几大方面:岗位实习见习、教育、志愿服务(“三下乡”、义工社工组织),个别同学参加了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及竞赛活动。岗位见习实习占样本的65.63%,包括去工厂打工、服务员、促销员、收银员、解说员、外卖送货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家教和教育机构实习教师,占样本的18.75%。该系实际情况与周彩姣[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归纳的社会实践八种主要方式相比,在创新创业、竞赛、社会调查和社团活动方面比例偏低,几乎只有极个别同学有以上实践内容。
3.專业相关分析。年级差异较为明显。低年级同学选择的实践内容多样化,与专业不相关程度高。大一的新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内容所占比例为17.18%;大三的学生因为要开展毕业实习,要求实习单位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所占比例超过90%。
4.收获分析。收获方面,全部样本学生均反馈收获良多,大部分集中在开阔眼界、认知职场、锻炼能力、扩大交际圈等方面,部分学生还有物质方面的收获。超过75%的大一学生表示是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充满了新奇感和激情;大三的学生则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是对自己专业功底的一次检验,利用毕业实习的契机,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调整就业意向;大二的学生则相对稳定,对社会实践有进一步的了解,选择就业内容也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其积极性相对偏低。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其选择社会实践更加偏向于物质收获。大部分学生没有将社会实践和未来就业挂钩,只关注当下,没有谈到对未来就业的帮助和收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样本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存在如下问题:低年级专业不相关度高;实践内容选择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实践内容选取没有与未来就业挂钩。
(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分析
1.社会实践现状分析。在认知方面,70%被调查学生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内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认为可以体验生活、职场,学习社会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在找实践的途径方面,低年级同学一般是通过家人朋友介绍找到的,占88.33%;高年级同学75%都是自己去找的兼职或实习。找寻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较为欠缺。实践时长方面,一般都是一个月居多,72.69%的同学实践时常是一个月左右,其他同学有的仅有两周,有的则长达整个假期。时长选择没有固定,达不到实践的效果。
在培训与指导方面,大部分同学均是通过辅导员进行培训与指导,学习导师参与较少。指导内容主要体现在安全教育、实践注意事项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和要求等方面,对实践的内容选择、与专业的挂钩程度则没有详细讲解与引导。
在实践的内容选取方面,大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30%的同学均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另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是接受家人朋友的推荐,有什么内容就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其他同学对实践内容没有要求,纯粹是体验生活(如花店送花员、派单员等零时实践活动)。79%的低年级同学选取的实践内容与专业不相关。还有部分同学选择在家帮忙和带小孩,顺便进行家教,相较于走向社会的同学,意义较小。
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方面,大部分同学认为进行社会实践有助于自己成长成才、见识社会职场,为将来积累经历经验等,但也有14%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形式化、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有26%的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是完成学院硬性规定的任务。endprint
综上,该系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整体一般,认为社会实践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经历经验,但如何提升则相对欠缺;所得到的指导和引导有一定的不足;实践内容的选取策略相对薄弱,实际选取内容与专业不相关的情况多;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不高、认同感不强。
2.职业生涯规划分析。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91%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能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一个大致的引导方向,且在探索的过程中有较好的自我剖析与觉察(85%的同学很认同)。大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同度较高,超过90%的同学受益于此,但也有5%的同学认为是水课,物有不值。
在实践方面,全部被调查者均提交了《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大学)》大作业。但在调查该规划书的实际操作方面,情况不容乐观。低年级的同学刚刚上完课不足一年,对规划书的内容相对熟悉,也有一定的推进想法。但在高年级的同学中,则有78%的同学不记得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方向了,更加无从谈起落实实践的情况了。仅有12%的同学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在大学生涯内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努力奋斗。
在调研有没有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情况方面,超过85%的同学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与实际操作,12%以上坚持执行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同学则有相应的意识,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与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挂钩,相关度大。
3.访谈补充。针对指导老师(辅导员、学习导师)的访谈,则关注在对学生的指导方面。学习导师反馈,对于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没有进行专门的指导,仅仅对高年级的毕业实习进行了相应的指导。辅导员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指导,但往往侧重于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其内容选择、途径、与专业相关度等方面的指导则稍显不足。
(三)问题与不足
1.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强、目的性不高。除了大一寒假第一次社会实践有较大的新奇感和激情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逐年下降。参与社会实践目的不明确,很少有学生能沉下心来思考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有帮助的社会实践岗位,部分学生更是为实践而实践。
2.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该系老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力度不大,对如何选择实践内容,如何与专业挂钩,如何与就业方向联系等内容往往是三言两语带过,更侧重于强调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相关理论进行社会实践的指导,更是寥寥无几。部分没有接触过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老师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欠缺,他们没有意识到可以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也不会去主动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案例,以从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内容。
3.社会实践内容选择盲目,与专业相关度较低。学生没有掌握找寻社会实践内容的途径、方式方法,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自己,探寻自己的不足,不知道通过社会实践来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除了毕业实习的实践内容,其他年级的同学在其他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时,其实践内容专业相关度非常低。学生对“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自己的专业学习情况”这一目的领会不深刻,也没有意识到将社会实践与将来就业的方向相联系。
4.职业生涯规划书落实不到位,实践环节大部分缺失。通过调研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同学,其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落实越不到位。笔者承担应届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受众为大四学生)课程老师已达三年,每次课堂调研均发现,超过90%的同学不能回忆起自己在大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内容,往往是课程结束了,规划书也束之高阁。每个班仅有极个别同学能坚持贯彻落实自己的初衷,利用规划书指导修正自己的大学生涯,为确定的职业目标而不断完善自我。
(四)实效性探索研究
1.设计思路。根据以上调研的问题,课题组采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落实规劃书的路径。随后将假期社会实践作为路径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反馈手段,进行规划书的修正。同时对学生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进行设计与指导。
2.实际效果。该级学生刚刚进行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两门课程的学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职场礼仪等有了全面了解,结合笔者对他们进行的个别化指导,开展了2016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二次调研,该级同学第二次社会实践反馈结果良好。首先,大家都确立了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指导自己社会实践的意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内部世界和职场外部世界探索的结果,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差距,确立提升的方向;其次,在选择实践内容方面,大家都与专业、就业挂钩,目标选取更有针对性。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自己要的工作在哪里,自己与目标职业的差距在哪里,想要迫切提升的方向在哪里。其选择方面一改第一次实践的盲目情况,目的性更强;第三,实践完成后,该级大部分同学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了反思,结合规划书的路径与目标,修正下次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基本学会了用个人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本次实践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但也实践了部分建议和设想。
三、建议与对策
(一)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意识,提升积极性
虽然学院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安排得当,授课时间合理,但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没有将课后的实践落实到位。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设置可行的监控措施,用制度保障实践的实施。
学生要将自己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与所学专业联系,与自己将来的就业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激发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社会实践进行设计与指导
学生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通过不同测评工具探索自我的兴趣、价值观、性格和能力,结合职场外部世界的信息,找寻到自己的生涯方向,并做出最终决策。同时需要找寻现在的自己与目标职业职位的差距,设计达成目标的路径,做好自我监控,将路径中的每一步都做到做好。路径中,可以将假期社会实践纳入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动态反馈,检验自己的专业学习效果和各方面的能力水平。简单来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有待提升的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进行补强和检验。而这个过程即是对社会实践内容进行选择的指导。生涯规划的原理如图一所示[3]。
四、不足与展望
本课题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了积极性不高、内容选择盲目、与专业不相关等问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建议。但课题开展的实践研究的时间跨度窄,给学生的实践指导不够全面,其建议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实践研究的时长和样本还可更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2]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3]宁佳英,陈秀敏,曾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08):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