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锻炼习惯及培养

2017-11-24 10:10邓浔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

邓浔

摘要:笔者对体育锻炼习惯及其怎样培养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从小培养,抓好开端;明白事理,激发兴趣;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顺应心情,扶正诱导;树立榜样,正确评价;持之以恒,终达自然。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229-02

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孔子是讲求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少若成性,习惯之为常。”良好的习惯,尤其是早期的培养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在我国不同时期编制的体育教学大纲中都曾作为教育任务或要求明确提出。现今社会,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普遍认为学生就是要好好学习,而忽略了子女的身体锻炼,从而导致了大多数学生体质不佳,因此,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料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部分资料来源于《学校体育学》、《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全民健身知识手册》,还有部分资料来源于学校体育教研组和本人教学实践所得。

二、分析讨论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体育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亲身参加实践——体育锻炼;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坚持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心环节;通过养成教育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锻炼方案。

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终身体育习惯一经形成,体育活动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三、体育锻炼习惯

所謂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个体习惯一旦形成,将产生相对稳定的态度定势,渗透到生活领域,不自觉地变成个人内在的东西。因此,体育锻炼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和个体参与体育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它具有一般习惯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1.从小培养,抓好开端。《汉书·贾谊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习惯从小培养,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根据习惯形成的后天性和习惯定型的稳固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好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抓。喜欢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6—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这时的学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因此,要引导他们从小锻炼身体,培养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培养良好锻炼习惯之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鼓励学生敢于同不良影响和不适应状态做斗争。开始做起来也许比较勉强,但只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就能逐渐适应,慢慢形成习惯。

2.明白事理,激发兴趣。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意义,激起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同时,体育老师应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教法、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首先要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稳定兴趣。

3.严格要求,反复练习。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靠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就是说在让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真态度的同时,必须着重于引导、督促他们去自觉地实践,在反复练习中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使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老师应在学生了解道理的基础上,在每次锻炼开始时都让学生了解道理的基础上,在每次锻炼开始时都让学生按锻炼内容的需要,认真做好每一次准备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他们把做好准备活动化为从事身体运动的一种需要。

4.顺应心情,扶正诱导。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种种良好的身体锻炼情境,诱导和启发他们主动地去锻炼。在锻炼中,教师即使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去做,也要因势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会做了,就练起了“鱼跃前滚翻”来,或是做自己喜爱的练习。这时教师不应斥责这些学生,或禁止其活动,应该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进行个别辅导提高,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养成锻炼的习惯。

5.树立榜样,正确评价。少年儿童喜欢模仿,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我们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应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自觉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地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老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演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体育老师应该从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杰出人物的体育锻炼事迹,组织学生交流体育锻炼的经验等。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评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果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活动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就不是难事了。

6.持之以恒,终达自然。习惯是一种得到巩固的行为方式。凡属良好习惯的形式,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小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养成锻炼习惯的种种要求,容易接受,也容易忘记,不易坚持。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必须经过刻苦的磨炼。为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逐步得到巩固。

四、结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能力,从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稳定性,对学生其他习惯的养成,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其次,鼓励学生敢于同不良的影响和不适应状态做斗争,为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锻炼习惯逐步得到巩固。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能够使个人身心得到发展,终身受益,而且也有利于文明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栗洪武.学校教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北京市体育局.全民健身知识手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4]杨清华.论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07):163-165.

[5]武瑞思.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途径与方法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05):158-160+167.

[6]孟英澎,金玉珠,张强.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