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励,谭超,龚加顺,高斌
摘要:作为一所西部地区地方农业类院校,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狠抓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即紧抓入学教育、落实项目申报、完善实验保障和健全激励机制。在一系列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中取得一些成绩。
关键词: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207-02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地处西南的省属重点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食品学院)是该校一个建院时间不长、规模不大的中型学院,但历来都非常注重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系列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一些成绩。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在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追踪调查发现,与未参加过“研究生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同学相比,参加者在获奖、就业、升学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也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其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相符[2]。为此,食品学院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
一、紧抓入学教育
对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教育,动手要早、影响要深、目标要有。作为一所西部地区地方农业类院校的二级学院,食品学院研究生生源多来自一些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且这些院校中“食品科学”类专业多不是传统或优势学科,故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就略显不足。因此,到校后学院-班级-导师三级科研(启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院要求,通过开学典礼、班会和师生见面会,学院领导、班主任和导师要分别从各自角度对学生开展科研(启蒙)教育,并要求在制定每一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同时,加入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光要讲“大道理、大目标”,更要结合学院自身实际,通过周围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来影响新生。食品学院2002年才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故到目前为止,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毕业生并不多。在学院范围内,将上一年度获得过省级以上“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奖励项目和国家、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的材料展示出来,使得新生教育更接地气。近三年来,我院研究生获省政府奖学金以上奖项的研究生,100%都主持过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或获得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校级以上奖励。
二、落实项目申报
目前食品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类项目申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申报、立项,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这类项目主要包括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0.5万元/项)、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金项目(0.1万元/项/校团委)、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1.0万元/项/研究生处)和食品学院设立的企业革新小项目等。另一类是奖项申报,学生利用自己完成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报奖,包括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各类学(协)会、部门和企业举办的比赛。学院在入学初就将上述项目分类及申报时段告知了学生。在项目落实过程中,学院有专门分管该项工作的老师提前通知并督促学生,学生也会向学院里的师兄师姐及导师请教,一些负责任的导师会和学生一起设计项目,并进行认真指导,效果自然也就更为明显。作为研究生,人人都会参与到导师的课题项目中去,做一些科研工作。但这和学生自身设计、申报、主持、完成一个项目的意义大有不同。虽然这类项目的深度、难度和经费都无法与导师的相比,但它是很多研究生第一次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开始,在项目设计、人员分配、经费使用、实验安排等方面都需要自己决定和协调,相对于在导师安排下“工作”,的确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由于能够申请到的官方资助项目有限(资助率约30%),为满足更多学生有锻炼机会,学院积极扩大项目来源。在与学院合作的一些企业中,为研究生设立科研课题,即企业提出一些生产小问题,通过课题招标,由学生负责完成,每项在2000元-5000元不等,并额外报销与课题相关的论文版面费。若科研成果获得专利或应用于企业生产,另行支付奖金。云南虽为西部边疆地区,但食物原料极为丰富,加之食品行业科研门槛不算太高,使一部分研究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已先后为企业开发出多款地方特色小食品,如鲜花饼(酱、果冻)、咖啡果饮料、野生菌调料包等。
三、完善实验保障
完善实验室(针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机制,满足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的需要。学院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主要用于本科生课程教学实验和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但为了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院专门开辟出两间实验室,用于学生的食品加工类实验和基础科学类实验。从安全管理角度考虑,两间实验室分别位于不同楼层,并配备了相应的基本实验器具和设备。因该实验室主要承担的是一些基本食品实验,配备的仪器设备也是学生常用和熟悉的,所以实验室日常管理主要由高年级研究生具体负责,老师只进行监督、指导。对于个别科学实验确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时,则可通过导师申请、分管仪器的老师指导使用。以上举措基本保障了学生的实验要求。
四、健全激励机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自然也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立项和奖励的学生,将其成果作为参评条件纳入学生各类荣誉和奖学金评比中;对于指导教师,建立相应工作激励机制,即对在学生课外课科技活动中积极指导申报、立项、获奖的,给予发放一定指导工作量、增加其在职称及各类荣誉评比中的倾斜度。由此,学院师生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和保持。
有了以上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学院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面较为顺利。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近三年来我院获得了以“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代表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如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研究生先后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并帮助学院获得校团体金奖3项、银奖和铜奖各1项;在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立项40余项;省教育厅研究生项目立项6项等。同时通过追踪调查发现,与未参加过“研究生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同学相比,参加者在入党、就业、升学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娜.大学生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2):117-118.
[2]劉晔.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版),2014,(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