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医工结合的教育改革探索及对策建议

2017-11-24 01:28刘巧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6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

刘巧红

摘要:医学院校培养医工结合的跨领域复合人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我校医学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医工结合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医工交叉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对推进医学院校医工结合人才培养进程,提高医工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工结合;医学信息;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43-02

一、引言

21世纪,跨学科跨领域成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各个传统学科之间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一批新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医工结合相关学科及领域的发展。当前,医学院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由于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并且具备迅速发现及时解决实际临床应用性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大医疗设备公司的欢迎[1]。因此,培养医工结合的跨领域人才是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将医工交叉发展列入其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中。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高校体制改革,一些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与独立设置的医科类院校合并,以提升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在信息科学与医学、生命科学交叉的领域上,有着明显的提升[2]。我校是一所2015年新建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由三所不同类型的院校合并组建而成,其中包含了医科类院校和理工科类院校。学校目前定位于医学及医学相关类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学校既培养服务于临床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医护人员,也培养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我校设置的医学信息工程类学科是典型的医学学科和理工学科交叉结合的学科,是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是电子、计算机、通信、智能仪器、传感监测、医学仪器以及生物学与医学结合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跨领域医工结合的综合实用性人才。然而,由于学校合并时间短,医学信息工程类专业在医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发展上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融合的深度不够,学科之间的差异和体制障碍尚未得到有效减少或消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教师科研能力需提高及对医学知识背景的缺乏等方面。同我国多数大学相似,在对待学科交叉特别是医工结合的理性认识上缺乏战略性思考和深层次分析,未能形成具有高度、宽度和深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战略目标,教职员工难以对医工结合的培养模式产生高涨的热情度和持续的关注度[2]。

三、对策与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推进医学院校医工结合人才培养进程,提高医工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针对医学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发展和转型,拟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形成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医学院校要办好医学信息工程这个交叉学科,不能走工科院校的办学路线,必须充分发挥医学学科的优势[3]。医学信息类专业应当以强大的医学基础作为支撑,加强和突出医工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以各课程之间紧密围绕为医学服务的主线,前后衔接紧密,注意整体配合,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背景,更应掌握信息专业必备的工程技术能力和手段。应充分注重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氛围的利用,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中,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典型的医学应用实例作为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达到专业知识传授的目的。

2.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4],其包含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定上,应注重学科调研,多方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的意见,组织专家教授充分论证,不断地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重点突出医工结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信息工程人才。

3.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全方位的推动作用[5]。首先探索建立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医学信息人才的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涉及校内实验实训、医院或企业实习实践等的合理安排,充分考虑校内与校外实验课程的课时配比。通常校外实习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学生能在企业或医院中熟悉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环境,从而加深对其专业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应强化校外实习,企业医院实践。第二,设计医学信息专业群医工结合的工程设计性、创新实验课程,增加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实验室开发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实践研究探索,参与各类实践性、创新性的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在资源利用上,要克服学科界限,通过制定一套合理的资源管理制度,整合学校各学科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科研资源,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实验平台可向学校、企业和医院开放。第四,邀请高校、医院及企业相关领域专家为学生开展各类讲座,同时多途径开设此类专家参与主讲的创新实验课程。

4.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和教学对于高等教育工作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科研,教師才能跟得上现代技术发展的节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驱动自我进步。由于信息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工科院校,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科研工作促使教师到临床中去,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深入到医学领域,进行自我医学知识的补充,提高个人的医工结合知识结构,进而更好地完善医工结合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科研工作可以大力促进教学的质量、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师将科研的最新成果与书本内容进行结合,通过课堂及时地传授给学生。吸收科研学术成果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将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设计成适合于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利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实现案例驱动式的教学开展。教师在开展医工结合的科研工作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建设,同时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

5.打造“三师型”教师团队。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完善的团队机制,倡导团队合作,是医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的前提基础。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两门或两门以上领域的专业知识,每个老师不一定具备多学科背景,因此,可以与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和老师进行合作,进行学术交流来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并探索新的结合点来促进人才培养。这就促使了人员结构合理的,以教师、工程师、医师联合的“三师型”医工交叉创新型教学团队建立的必要性。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发展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院校如何在发挥自身医学学科优势的同时,培养出受到社会欢迎的既具备医学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技能的跨领域复合创新人才,尚需要不断地探索。本文针对我校在医学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发展和转型,基于医工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形成特有的学科交叉融合和教育教改新模式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曹蕾,陈武凡,龚剑,谭小丹.在高等医学院校搭建工科特色教学平台的研究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35,1085.

[2]顾鸣敏,李培勇.我国研究型大学医工结合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5):577-580.

[3]段磊,王伟,朱松盛,吴小玲.培养“医工结合、贴近临床、注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9):152-154.

[4]路群苍,王健琪.医工结合,造就复合型人才[C].第六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5]赵展,喻洪流,蒋清锋,等.医疗器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9):167-170.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的概念、发展机制及未来展望
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特征及多维测度研究
自设交叉学科的分布及其支撑学科的关联性
——基于高校自设交叉学科的数据分析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