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波,刘和,成小英,刘宏波
摘要:我国由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战略转变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尤其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基于“面向工程、国际合作、提升创新、注重复合”的新型培养理念,采取一系列培养措施构建“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海外交流交换、出国深造人数明显上升,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满意度高。
关键词:工程教育;国际视野;创新人才;环境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32-03
我国由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战略转变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尤其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课程体系不适应工程特点、国际视野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基于“面向工程、国际合作、提升创新、注重复合”的新型培养理念,构建了“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1)基于PDCA循环运行模式,总体设计了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跟踪评价—持续改进的“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2)修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培养“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3)引进国外大学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创立了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短期课程项目,构建了基于国际合作的“案例式、研究型、实践型”的新型教学模式;(4)构建“引智”—“交流”—“交换”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师资和学生海外交流交换机制。
一、培养措施
1.“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跟踪评价—持续改进”循环模式指导“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我们应用这种运行模式指导“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我们根据学生培养质量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结果,特别是在当前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进,充实师资队伍,提高学生学习和就业水平,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在旧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编制了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2.增设或调整双语课程和工程特色课程,建立培养“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修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新设立四门双语课程(两门必修,两门选修),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后在2016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再次完善双语课程设置,将四门双语课程全部调整为必修课程。增设符合本校专业工程特色的课程,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需求和加强学生国际视野来调整学科平台课程,使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国际前沿技术。
3.创立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短期课程项目,构建了基于国际合作的“案例式、研究型、实践型”新型教学模式。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中外合作教学平台,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立基于国际合作的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短期课程项目。具体方法是,中外教学团队每年确定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教学和研讨主题,围绕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分别设计课程讲座、实验研究、主题研讨、课外实践等教学环节,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组成混合班共同参与,全英文教学,最后进行考核与总结。
4.多渠道引进海外师资、鼓励教师出国研修和学生交流交换。通过学院引智项目引进海外师资来院进行中短期教学,通过海外人才的引进充实国际化的师资队伍,通过多渠道的骨干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促进教师海外交流,提高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同时每年聘请多位教授来院为本科生进行学术讲座。邀请海外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性质、研究内容、发展方向、热点问题、现实应用等相关知识有直观的了解,拓宽眼界。为促进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环境工程专业与国外多所著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互换交流项目。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三个一流”的原则,即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进行学习和交流。设立奖学金专项资助本科生海外留/游学,充分利用专项经费和社会奖学金等资源,鼓励优秀本科生通过到海外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进行海外交流交换。通过以上多种形式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师资引进与交流、学生交流与交换机制,有力地提升了本科生工程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5.加大教学支持力度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院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除此之外,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创办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并签署了实践基地协议。企业由厂长、总经理及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人才承担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指导、管理实习学生的业务和纪律,提供培訓和相应实习岗位及必要的实习条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给予评价,做出实习鉴定。同时,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跟踪指导,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切实得到实践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学院投入本科教学经费总数呈每年上升趋势,保证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编制《学生国际交流宣传手册》,开拓交流渠道,引入激励机制,全面推动学生国内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走出去、引进来”本科生国际交流体系。学院购置本科课程英文原版教材,并设有环境工程专业资料室。完善学生国际交流学分及成绩认定制度;学院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学生参加和鼓励教师指导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科研创新项目,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学院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教学制度和工作规范,形成校级宏观监控与学院自我约束机制相结合的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在学校层面,设有教务处,承担培养方案的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的调整、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控、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效果的考核、教风学风的提升等多项改革工作。在学院层面,以主管教学副院长以及正副系主任组成的管理队伍,协调教学资源的使用,落实教学过程管理,进行质量评价和反馈。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院教学发展、改革和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评议、指导、监督和咨询。学院制定了细化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控制文件,形成《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相关文件》,其中对实习、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提出了细化的实施办法和考核办法,作为教学的依据,并不定期根据新的要求进行修订。
二、创新点
1.修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培养“工程化、国际化”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修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本科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以及工程能力的毕业要求。持续改进双语课程教学,采用国际知名的全英文原版教材,由学院本土骨干教师和海外知名教授共同确定教学大纲、共同确定授课内容和形式、合作讲授。增设和调整符合本校专业工程特色的课程,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需求来调整学科平台课程,使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国际前沿技术。近年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显著提高,用人单位反馈学生毕业生满意度高。
2.创立了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短期课程项目,构建了基于国际合作的“案例式、研究型、实践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中外合作教学平台,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立了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短期课程项目并成功举办了4期,构建了新型国际合作的“案例式、研究型、实践型、国际化”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方法是,中外教学团队每年确定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教学和研讨主题,围绕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分别设计课程讲座、实验研究、主题研讨、课外实践等教学环节,中外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最后进行考核与总结。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成为美国全球环境教育CHANCE项目的长期国际合作伙伴,CHANCE项目屡获美国教育教学奖。新型教学模式已应用到APEC成员国的环保人才培训班,辐射至国内985大学,受到多方好评。
三、实践效果及应用
1.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专家的进校评估。经过多年的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提升了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环境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为本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教学支撑条件等7个方面均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的学生工程能力强、社会适应度高,达成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要求。
2.应用至9届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9届本科生接受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和实践,有力提升了环境工程本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麦可思(MyCOS)数据有限公司就业竞争力数据显示,2013届环境工程毕业生校友满意度达90%以上。2016年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现行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对本科培养质量整体满意。此外,对毕业校友和校友的用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检验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估学生对于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共收回毕业生调查问卷及用人单位调查各118份,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行业分布在专业技术、教学科研人员、机关单位、企业职工、自主创业等;用人单位反馈表明本专业毕业生多数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研发人员及管理干部,表明培养目标中“能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作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预期地位合理。为了更好地反映我校在环境专业学生培养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我们将单项统计结果进行平均值处理,毕业生对学校在专业领域培养方面的总体满意度为81.6%,表明我校在环境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基本达到学生的需求,培养目标中“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与实践应用方法,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定位合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表现很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在95%以上,可以看出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定位合理,能够满足完成目前工作所需。
2011年以来,13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已有36人次本科生赴新加坡淡马锡理工、芬兰拉赫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多所国家知名高校做交流访问或者交换学习。此外,若干同学也成功应聘全球500强外资企业。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几乎100%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生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创业专项大赛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江南大学创业学院成立四届,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正式入选江南大学创业学院。
3.已运用于我院和国内外高校联合开展的“全球环境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课程项目。2010年5月19日—25日、2011年5月18日—27日、2012年7月29日—8月10日和2015年7月6日—21日分别组织了4次大型集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名师讲座、科学实验、课外实践、主题研讨、考核与总结等环节进行设计,内容丰富,具有理论和实践、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又充分进行了中外学生的教学、科研合作和文化交流,全英文教学环境,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江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已成为美国全球环境教育CHANCE项目的长期国际合作伙伴,CHANCE项目获得4项美国教育教学奖。教改成果在国际教育期刊发表SSCI论文1篇,国内CSSCI论文1篇,国际教育论坛主题报告1次。
4.应用于国家人保部在无锡开展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水环境监测与废水处理”环保师资培训班。2011年10月17日—29日和2013年11月18日—29日分别开展了两次APEC成员国或经济体学员的环保教学培训,我院组织教学团队承担了这一国际班的教学任务,成功地将构建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案例式教學、实践型、国际型等教学模式和主题讨论、野外调查、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手段应用于培训班的教学活动,来自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等经济体的学员85名,活动效果良好,受到国家人保部和无锡市劳动局领导的赞许和海外学员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2]赵光,孙婷,张震斌,等.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89-90.
[3]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3):256-260.
[4]陈以一,李晔,陈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