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隆
为什么称之为顺元路儒学?因元朝统治者称呼今天的贵阳城为顺元城,其意就是辦在顺元城的学校,而且是遵从儒家的学说教育,故为儒学。元设立顺元路儒学,是贵州省有官学之始。
据史料记载,元代出现在贵阳最早的学校——顺元路儒学,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顺元路儒学的开办,开贵阳市有史料记载的办学校之先河。
顺元路儒学的地址,据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学校》记载:“儒学,在治城内东,元初建于今都司北,为顺元路儒学。”这段话说的是:顺元路儒学的地址,就在今天南明区境的市府路15号(贵阳市人民政府原所在地)。
为什么称之为顺元路儒学?因元朝统治者称呼今天的贵阳城为顺元城,其意就是办在顺元城的学校,而且是遵从儒家的学说教育,故为儒学。元设立顺元路儒学,是贵州省有官学之始。
元朝统治者为什么把今天的贵阳城叫做顺元城呢?贵阳在唐朝时为“矩州”,宋代为“贵州”,虽有州名而实为部落,只是若干“羁糜州”(意即“笼络”“藩属”之意。按《宋史、蛮夷传》所记,这些羁糜州“每三、二百户为一州,州有长”,“无固定治所,寄治于山谷间”,“无城郭,散处村落”,“无壁垒,官府惟短垣。”当时,贵阳还是一片布满森林的山坡,被称为“黑羊箐”。贵阳有城始于元代,据史料记载,“贵州”(主要指贵阳)在元朝时成为“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陡然上升,于是“改贵州为顺元城”,表示这一方已归顺元朝。
《贵阳府志》记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顺元旧设土城,东、西、南与今城同,北面仅至钟鼓楼。”顺元城建于南明河畔,从次南门沿河岸至大南门一带的土城墙当是元代所建,明初,镇远候顾成在此基础上改建为石城。顺元城因军事、政治需要而建,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设在城中。随着驿道的开通,儒学、佛教、道教都传入顺元城。《南明区街道志》记载:八番顺元等处都元帅府建于元朝,明洪武五年改称都指挥使,遗址在今都司西路原南明区公安分局处。
明朝嘉靖(1522-1566年)《贵州通志》记载,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贵州提学副使毛科(浙江余姚人)在重建文明书院的文字中这样说:“平治庭址间,偶获断碑一通,为重修顺元路儒学记,人多奇之。按贵志谓为儒学迁建后,有教授何成禄于遗址内改建文明书院。”用现代语言翻译这段话就是说:在平整场地时,偶然挖得断碑一块,碑上写着“重修顺元路儒学记”,人们不仅称奇,而且才知道,原来文明书院的地址就是原来顺元路儒学的故址。1991年出版的《贵阳市志·教育志》中写道:“贵阳地处祖国西南,贵州省中心,古代由于峰际连天,川流阻隔,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教育起步较迟。据记载:元代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贵阳建立了顺元路儒学,这是有据可查的贵阳最早的学校,时间距今七百年。其后,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年)教授向成禄在城内建立了文明书院,聚徒讲学之风开始兴起。”《贵州教育志》(征求意见稿)中写道:“据明郭子章所著《黔记》:“黔之学自元始,有顺元路儒学,有蔺州儒学。”顺元路儒学在今贵阳市,以何成禄为教授。何成禄其人“富文学、饰容止,训迪诚恳,因此‘人才勃兴。”
顺元路儒学是元朝(1206-1368年)政府(1295年)在贵阳建立的学校,属于官学性质。
顺元路儒学的教师何成禄,他既是顺元路儒学的教授,也是建立于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年)在南明区境最早的书院——文明书院的创建者。明朝弘治(1488-1505年)《贵州图经新志》在介绍何成禄时说:“皇庆中为教授,富文学、饰容止,训迪诚恳,郡中文美勃然以兴。又尝迁学会,而以故地创书院,勤于所事如此。”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何成禄是一个德才兼备,十分勤奋的学者,既擅长文学,又特别注意仪容举止,教育学生非常诚恳。他既是顺元路儒学的教授,又在原顺元路儒学的遗址上创建文明书院,他在教育上收到很大的成效,是个十分难得的人才。虽然现在我们知道何成禄的事迹不多,但可以肯定,他对早期贵阳市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其贡献在南明区和贵阳的教育史上理当占有一席之地。
这位贵阳教育的先驱者所任职的顺元路儒学在南明区境大约存在20年左右,即元朝元贞六年至元朝皇庆二年(1295-1312年)。顺元路儒学消失后,何成禄又在原址上重建文明书院,并自认为是其继承者,可谓薪火相传,使贵阳教育得以发展勃兴。
(作者单位:南明区区志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