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令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国内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才培养、资助育人、工作创新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未来需推进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实践应用和比较研究。
关键詞:自我效能感;贫困生;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50-02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根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约为20%。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心理问题也较多,一般自我效能感比普通大学生要低。提升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在高校资助育人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自我效能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在2008—2017年明显增多,大约是1998—2007年的10倍,而针对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相对较少,具体数据见表1。研究方法按照常用程度看主要有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三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特性及相关研究;自我效能理论在贫困生教育和工作中的融入;对提升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和途径研究三个方面。
1.特性及相关研究。主要有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应对方式、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等的关系研究。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将贫困生与普通大学生进行了对比,发现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1,6]。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有影响,且贫困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都低于普通大学生[1]。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贫困生的生活满意度、快乐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2]。
2.在不同教育工作中的应用。(1)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对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关注大约始于2006年,如李艳红[3]等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机制,王娟等[4]把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普通大学生。从心理健康的各因素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素呈负相关。(2)就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有学者对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两个变量,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中的寻求社会支持、提升自我能力、搜集就业信息、调节就业认识、转移注意力五个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相关显著[5]。为提升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提高与职业选择过程有关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自我效能信息源来达成[6]。(3)资助育人工作方面:许多学者把理论融入到具体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如周彩虹等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以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愿景、动机、爱心等激励要素,构建励志教育的模式[7]。
3.提升策略和途径研究。一般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依据,结合工作内容和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如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优秀典型、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等进行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8]。在高校团学活动中,王增文[9]等对贫困生进行了干预性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王琰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对贫困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是提升途径之一。
二、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价值
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意义与价值比较突出。(1)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这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贫困生因学习能力和自信不足,就业能力低,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难点。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资助政策,但基本只是在生活上缓解了贫困生的一部分压力,未能从根源上解决精神、心理上的深层次问题。(2)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高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既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又要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应用价值广阔。(3)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来说,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为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给贫困生培养方式上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促进工作方法创新和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三、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展望
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目前有一定的探索,也渐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所重视。大学时代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帮助贫困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心理对其日后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现状,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发展。
1.推进自我效能感在贫困生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目前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近几年开始向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资助育人工作等其他方面应用延伸,但数量、质量均一般,且理论研究较多,欠缺实证研究。针对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低的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提升策略,但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未来需要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高校贫困生教育的实践中,对现有理论进行验证和丰富,发挥研究成果的价值。
2.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现在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以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为主,从整体上看,研究技术和方法单一。大部分研究是在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缺乏动态性的纵向比较研究和对个体或群体自我效能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另外,要挖掘高等教育领域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构建自身的方法体系,丰富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技术。
参考文献:
[1]郑新夷,连榕,黄玉英.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1100-1101.
[2]谭雪晴.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53-255.
[3]李艳红,陈保平.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3):137-139.
[4]王娟,张仲华,王枫,等.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3):137-139.
[5]杨萍.云南省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35-37.
[6]杨爽,张涛.增强高校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119-120.
[7]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33-36.
[8]步晨仪,白灿.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对策探析[J].赤子(中上旬),2016,(16):82-83.
[9]王增文.论团学活动对高职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3,(2):33-34.
[10]王琰,孙娟.团体辅导对高校贫困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