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摘 要:中动句因其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中动句的研究内容,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中动句;认知研究;不足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
1.引言
中动句指的是下面这一类结构:
(1)这辆车开起来很快
(1)The book sells well.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中动句的主语是受事,而动词是主动语态,因此中动句兼顾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特点。正是中动句的这种独特性吸引了不同研究领域对其的关注。从认知角度对中动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中动词的及物性、中动句的构式意义、中动构句的认知理据、英汉中动句的对比以及中动句的语料库研究。本文从这五方面梳理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2.中动句认知研究的内容
2.1中动词的及物性研究
对于中动词的及物性,代表观点有以下三种。(1)中动词是不及物的(徐盛桓2002)。徐盛桓将中动词归入不及物范畴的依据是中动词后没有名词性补足语,而及物动词后要带名词性补足语。(2)中动词兼具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特征,中动词具有“中间性”(许艾明2008)。(3)中动词本来是及物的,但进入中动结构后其及物性降低,变成了派生不及物动词(熊学亮、付岩 2013)。
2.2中动句的构式意义研究
对中动句构式意义的研究是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中进行的。司联合(2013)认为中动构式意义是:When X V Y, X FEEL A, 表示主语的某种特性使得施事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感受。李炎燕(2011)则认为中动构式的本质意义是状态意义,表示状态或性质的修饰语将中动结构表达的动作事件状态化。尽管学者们的观点存在某些区别,但是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中动句旨在描述主语的内在属性,而不是描述某一具体的现实事件。
2.3英汉中动构句的认知理据
英汉中动构句的认知动因一直是中动结构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往的学者主要运用转喻机制、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三种理论来阐释中动构句的认知动因。
何文忠(2007)和梁丽(2008)在认知语法框架下阐释了中动构句的认知动因。何文忠认为在中动句中,被动参与者被认为是动作的发出者,其内在属性使得事件以某种方式发生,从而解释了为何中动句需要事件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以及为何中动结构需要满足责任条件。而梁丽(2008) 则从能量传递和状态改变角度解释了中动句对动词的选择制约。李炎燕(2011)从转喻机制的角度指出中动构句的认知理据是转喻压制和物性结构压制,从而解释了中动句对主语和动词的选择限制。徐峰(2014)从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层面指出构式压制使得中动词的“状态义”突显,概念压制限定了副词的句法位置,词汇压制使中动句获得了“情态义”和“通指性”。
无论是从认知语法、转喻还是构式语法的角度,对中动句都没有做出充分的解释,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待深化。
2.4英汉中动句对比研究
对英汉中动句的比较主要是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进行的。
夏晓蓉(2005)指出英汉中动句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即两者都具有泛指意义,都隐含施事并要求修饰成分。在句法上存在不同,即汉语有黏着词“起来”及句尾的形容词,而英语没有黏着词,句尾是副词。席建国和刘犇(2010)也對比了英汉中动句,但是他们与夏晓蓉选取的角度不同,他们是从主体化程度和谓元语义结构两方面探讨了英汉中动句的差异。
2.5英汉中动句的语料库研究
由于技术限制,基于语料库的中动结构研究成果不多。目前对中动句的语料库研究主要是考察其副词的使用情况。
杨晓军(2006)通过语料库探讨了典型副词与中动词“sell”和“drive”搭配情况,研究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并不总是与最典型的副词搭配。何文忠(2009)也考察了“sell”和“drive” 在语料库中的使用。但是他们旨在通过语料库来考察修饰语的类型,而不仅仅局限于典型副词。邓云华(2014)借助于语料库分析了英汉中动句中主语和修饰语的共性和差。她采用类型学理论对英汉中动句各类型主语和修饰语的语法等级进行对比,为我们今后研究英汉中动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3.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中动句的界定不一,尤其是对汉语中动句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各种认知理论只关注了中动句的部分特点,从而使得解释缺乏综合性。中动句涉及诸多句法语义问题,因此,只有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综合探讨中动句才能对其作出系统解释。
参考文献:
[1]何文忠,2007,中动构句选择限制的认知阐释[J].《外语研究》(1):6-11。
[2]何文忠、王克非,2009,英语中动结构修饰语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4):250-257。
[3]司联合,2013,英语中动语态的构式意义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4):32-34。
[4]熊学亮、付岩,2013,英汉中动词的及物性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3-10。
[5]席建国、刘犇,2010,英汉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结构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6):22-25。
[6]徐峰,2014,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互动——以中动构式为例的分析[J].《外语研究》(6):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