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非常关注和经常运用的一种主题词,在她的短篇小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也是将颜色词汇引入到小说创作中的成功典范。色彩词服务于主题设计,通过描摹人物着装及特定场合的布景,刻画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氛围,在奠定基调、揭示人物性格与内心、烘托小说主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色彩;人性;主题分析
作者简介:刘扬(1994-)男,汉族,河北省邱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
在二十世纪英国文坛,著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她的作品融合了意识流、顿悟、象征与暗示等高超的艺术手法,同时也是创造性运用色彩叙事的成功典范。[1]种种色彩词汇不仅刻画人物、环境和主题,而且揭示了人性的错综复杂。
一、运用颜色词语烘托人物情感与心理
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说:“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色彩。”[2]换言之,色彩也可以去描摹出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在《幸福》中,作者为凸显人物心理特征,适时运用颜色词语加以渲染。曼斯菲尔德写道“玛丽用托盘把水果送过来,还拿来一个玻璃碗,一个非常可爱的蓝色盘子,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光辉,好像那盘子在牛奶里浸过一样”,摆放在盘子里的有“若干橘子,带草莓粉色的苹果,几个黄色的梨,光滑如丝,还有一些覆着一层因白果霜的白葡萄和一大串紫葡萄”,各种水果的色彩表露出人近中年的贝莎很是关注细节,依旧向往清亮多姿的生活的情趣,略显夸张的是“這些紫葡萄是他为了与饭厅里新地毯的颜色相协调才刚刚买的”。[3]这些缤繁的色彩衬托出女主人公贝莎少女般的天真,但却过于肤浅花乱,实则暗示了这种“幸福”的不可持续性—她过于单纯的情感注定要经受一些挫折来走向稳重与成熟。
二、以颜色词语渲染环境,奠定基调
曼斯菲尔德笔下的图景或浓或淡,不同的底色总会奠定不同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不同的感触。例如在小说《花园茶会》中,作者通过创造光、色、声等感官印象生动再现了女主人公萝拉的心路历程[4]。贯穿小说的萌动的绿、灵气的黄和略显低沉的黑三个主色调交互相融,奠定了故事灰沉中萌动希望,挫折里孕育成长的基调。例如,在第一阶段的萝拉是个高贵傲气、有教养但稍显稚气的小女孩。开篇是“无风,温暖,万里无云。就像偶尔在夏初的时候,只有蓝天被朦胧的浅金色烟霭笼罩”这般青春美好而又朦朦胧胧的原野景色。[3]辅衬的意象是青青的草地、火红的玫瑰、熠熠生辉的雏菊,还有“绿色的灌丛”等伊甸园般的自然美景。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颜色代表着青春、活力,给人以柔和的感觉,但也象征稚嫩和不经世故。[5]在返回家中途中,“渐浓的暮色”和门廊里昏暗的光线衬托出劳拉初见死亡时的恐惧。也就在此,劳拉获得内心的顿悟,从稚嫩中苏醒。萝拉精神层面的成长就是在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中不断进行着。
三、虚实色彩对比,突出主题
颜色词语除了可以烘托人物心理、奠定基调外,还可以通过虚实反差来凸显小说主题,暗示人物命运。《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注重对人物内心和思想的分析。小说开篇描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蓝天涂上了金色,巨大的光点犹如泼洒在公共花园里的白葡萄酒”。布里尔小姐看到了绿色的园亭,“戴着大白色蝴蝶结”的男孩子,穿着花绸衣服的女孩,衣着各色的男男女女,垂着黄叶的树木,还有“浮着金色文脉白云的天”等景象。[3]然而这些美景被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的嘲讽所击碎,布里尔小姐突遭“幻灭”,在“昏暗的小屋里”,瘫坐在原本暗示着依然年轻的“红鸭绒垫”上泣不成声。前文中红、绿、粉等各种亮色都成为“自恋幻想”的莫大讽刺[6]。可以说,这些色彩象征着与布里尔小姐相仿的大多数老年人心中企盼的生活,温暖而有活力。然而,现代工业化社会导致的家庭内部关系的疏离,社会的冷漠,人与人之间关怀的缺失,加上老年人日渐脆弱、封闭的心理等都使得这一愿望变得遥不可及。[7]
色彩的魅力是无穷的,曼斯菲尔德对色彩词的运用和丰富不单单是一种写作技巧上的特色, 也是其细腻的女性特质、 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的体现。在她的笔下,色彩绘就人性美好的愿景,倾诉着她孜孜争取女权的思想,也传递出她对美、对艺术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Ekman, Paul. Emotions Reveale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3]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金丝雀: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2006
[4]郜珂.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象征意象[M].上海师范大学.2007
[5]牛建伟.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小说创作手法的现代派色彩[J].学海,2009(05).
[6]杨捷.短篇精品的艺术魅力——解读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7]叶舟.工业文明的反思[J].理论参考,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