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的破与立

2017-11-24 20:22徐新建
贵阳文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举体制变革

徐新建

“高考”的本义指“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作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之一已在全球普遍实行,而作为人才选拔与晋升方式,则与中国古代的科举传统相贯通。近代“西学东渐”后,清政府在1905年将科举自行废除,同时在各地推广学堂。其中要旨,即如贵州籍的晚清变法精英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里所言,乃在变革落伍的教育制度,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以达“修内政,雪旧耻”之图强目标。此后,这种由西方引进的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在中土生根,经过民国普及和新中国改造,终于形成一套可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的体系。如若仔细琢磨,其中不论阶层、出身和性别等差异,主要以考试录取生员的“高考”方式,即为体系最核心的基本构成。

20世纪中期,世界动荡打破了“高考”制度的恒常。1966年,中国发生自上而下的“文革”,同年即取消“高考”,改由(群众)“推荐”和(领导)“选拔”取代,接著连续数年停止高校招生,致使大量青年失去深造机会。与此同步,西方教育领域亦掀起自下而上的“五月风暴”,法、美等国的学生发动学潮,狠批体制,同样大声疾呼要改变既有的教育制度。不过比较起来,彼此形同神异,差别甚远:一边是青年主动占领,在校园内参与教育的时代变革;一边是学子被动离开,到农村去接受乡民的思想改造。

就这样,中国教育与世界水准的距离,便在自我折腾的大起大落中再度拉开。无数适龄青年不知其然地上山下乡,而后又疲惫不堪地弃乡返城。于是,才迈入现代体制不久的中国,不仅在文化延续且更在知识再生意义上,又损失了整整一代。

如此看来,1977年借“拨乱反正”之力而重新恢复的“高考”,意义就不仅限于学校和教育,而广泛波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以成绩录用”背后,得到恢复的是机会均等、社会公平和国家正义,是对有志者的激励、对进取者的鞭策。

40年过去,几辈人的实践证明,尽管恢复的制度仍有缺憾,但与血统论及任人唯亲的“选拔”相比,高考一代不但促进社会复苏,而且成就新时期大业。这样的改变,不已在创伤愈合、经济腾飞与大国崛起上得到确认了么?若无高考,当代的中国恐怕还会再走弯路,继续向现代世界提交自以为是的“白卷”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举体制变革
卷首语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科举”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