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增智
何解“急诊不急”?
文/于增智
急救,顾名思义,是患者遇到突发危重疾病或紧急情况被送到医院。急诊科理应是接诊此类患者的诊室,然而,目前“急诊不急”、患者多、床位少、医生忙,已经成为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的通病。
笔者认为,目前主要的非急诊有以下几种情况:白天没时间晚上来开药的上班族;普通感冒者;慢性病患者;甚至连开假条都会来急诊。更让人气愤的是,按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后,急症患者优先就诊往往得不到理解。发热38℃的患者认为他的病很急,不让胸痛患者优先就诊,常有为此出言不逊,或者威胁医务人员的情况出现。
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社区医院医疗技术有限、常规检查设备缺乏、人手不足等问题存在,常有患者反映很多常见病在社区治疗很久不见好,到大医院就能治好,这是社区医院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其二,多年来养成了看急诊的就医习惯,不知道该看什么科的来看急诊,处于对猝死和偏瘫的恐惧来看急诊,自我判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迹象时来看急诊,白天没时间晚上看急诊,等等。
“急诊不急”现象也不是中国“特产”,其他国家也不乏其例,也有一些可复制的做法。近日,作为美国密苏里州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Anthem Blue Cross Blue Shield从7月1日开始,对于其认为的“非必要的急诊室就医”,将不再承担其医疗费用报销;对于不服从分诊护士安排的闹事患者,自有急诊科的警察依法严惩。
体现急诊服务价值,适当提高急诊服务价格,让一些诸如“到急诊开药”等非急诊在价格面前却步。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急诊室是最贵的治疗支出之一。据密苏里州医院协会的数据,对于一些轻微医疗问题,密苏里州医院的急诊室平均收费高达372美元,一些医院甚至高达1300美元。
以上措施均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分诊分级执行困难、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怕投诉等均在为“急诊不急”提供土壤。
根据多年的急诊工作经验和观察,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须通过改革医疗体制。须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大医院主要负责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的诊治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则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
加强社区分诊。为引导百姓有病先到社区,社区除开展日间门诊外,还可以开展夜间门诊,专门诊治普通患者。可以采取差异化报销方式引导就医,如规定普通病种夜间在社区就诊按比例报销,在三级医院急诊就诊不予报销。
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三级医院与社区结成医联体,定期派专家去社区坐诊,并负责社区医生每年的回炉培训,以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增加社区门诊对患者的吸引力。
降低社区医生考录的门槛,适当提高待遇,鼓励一批通过规培的医生充实到社区成为家庭医生,并鼓励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
同时,加强对心脑血管病知识宣教,以预防为主,减少心脑血管急症发生。
作者为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编辑/本刊记者 张晓利
当急诊科被慢性病、常见病围堵时,关键是找出切中要害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