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华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探索
虎文华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以农业技术培训为核心路径。索洛开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和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以培养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为重点,通过技术培训,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由人力资本的转化,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阶段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基础,职业院校和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做好增产、增收及深加工技术培训。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
精准扶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征程中重要的民生工程。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指出,“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必须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扶贫方法,攻克扶贫最后堡垒。扶贫攻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扶贫方法“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则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服务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突破口。以农业技术培训为扶贫路径,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拔寨的新力军,是承诺2020,推动县域经济增长、进入农业现代化、进入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需要有深刻的理论提升。
精准扶贫政策,主要以教育部、扶贫办、农业部、九部委等不同部门颁布的政策为主。
《教育部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指出:“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教育需求,分类制定教育脱贫举措,找准教育脱贫实施路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最薄弱的地方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长期居住在贫困农村的当地农民。还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配合农林部门,积极发展贫困地区现代农林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分类施策,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还同时指出:“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扩大贫困地区培训覆盖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加大对脱贫致富带头人、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培养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农林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1名成员掌握1项实用技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一是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户技能水平,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带动职业农民;三是培训大学生村官等驻村干部,增强贫困农村人才投入力度。瞄准扶贫对象,“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农林技术培训等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指出:“办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支持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使贫困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农业增产,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培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指出,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脱贫也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坚持“就业导向,重在技能”。《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统筹培训资源,积极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实现增产、种养技术的培训实现增收,是职业教育对接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以产业化的农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能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完善职业教育扶贫项目——雨露计划,提高农民的职业适应能力,“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促进职业农民就业。
精准扶贫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进入小康社会。索洛开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人口增长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率三种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是,一个国家长期提高储蓄率和降低人口增长率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中,生活水平将收敛于经济增长的稳态速度,即经济处于一个稳态的零增长过程。在稳态经济条件下,只有技术进步才能打破稳态,推动经济出现一个新的持续的增长。
稳态是指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都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稳定状态。如图1,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出,A点即为稳态。在A点处,人均资本为K0,即稳态人均资本,对应的y0即为稳态人均产出。在稳态经济条件下,人均资本K0与人均产出y0是固定的,使经济处于一个稳定状态下的零增长。
图1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1]
图1中sy代表储蓄曲线,储蓄水平越高,用于人均资本k的投资就越多。随着人均资本的积累,储蓄曲线逐渐下降,最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初始水平O点。假设劳动力以一个不变的比率δ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稳态水平下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使人均资本从k0减少到k0',人均产出从y0减少到y0'。说明储蓄一半用于人均资本的投资,一半则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也就是说,储蓄率受人口增长率的限制,一个国家提高储蓄率和控制人口增长率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将收敛于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平衡(稳态)水平。当总产出(n+δ')k随着相同于人口增长率的速度增长时,总产出也将收敛于新的稳态水平A'。
人口增长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中,只有技术进步是可以控制的。技术进步来源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造性的生产活动。职业技术教育以教育性与实践性深度融合为特征,在教育和生产实践过程中,通过职业化、专门化的技术知识教育和培训,使劳动力和技术得到高效率的匹配,使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快速转化为人力资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了贫困区农民人均产出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提供内在动力。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索洛将技术进步引入新古典增长模型,提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
图2为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A点为稳态,k0为稳态人均资本,y0为稳态人均产出。在稳态经济条件下,将A作为技术状态的变量,假定A以一个固定的比率g增长,人均产出就从y0增加到yE,增加的人均产出y和不断增长的总产出(n+δ+g)就拉动了储蓄曲线sy的持续上升。
图2 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1[2]385
说明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实现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长期上升。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个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率,经济将有一个和技术进步率相等的持续增长率。增加的技术进步会推动经济有一个超越稳态增长率的增长。
在稳态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来自于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美国学者Walsh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其代表作《人力资本观》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他指出,人力资本是和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也是一种资本),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
3.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熟练。很多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职业教育通过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技术知识、实践材料等要素的投入,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实现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如图,储蓄曲线sy随技术进步率g上升,人均储蓄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进步所必需的厂房、生产设备等人均资本,使人均资本从k0增加到k*,在k*处投入劳动力L1,就实现了人均产出yE的增加,即实现劳动力到人力资本的转化,也实现人力资本的增长。
这说明人均产出yE的增长一部分来自技术进步率g,另一部分来自人均资本k的积累,持续的技术进步率则来自人均资本k*的增加与人力资本L1的增长。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结合物质资本进行生产活动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总产出(n+δ+g)k的增长,说明技术进步g是附加于劳动力δ,实现劳动力到人力资本的转化,人力资本作为技术附加值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的“创新的技术变量”,技术进步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在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技术知识A、人均资本k*、人力资本L1)中,人均产出yE和总产出(n+δ+g)k的增长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即是指各生产要素(技术知识A、人均资本k*、人力资本L1)投入中的技术进步这一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即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增长情况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技术进步就越快,技术进步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增长。
人力资本的形成以不断积累的人均资本为基础,在不断积累的人均资本上,职业教育使人力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得到了很好的消化,使技术附着在劳动力身上,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
图3中储蓄曲线sy与总产出(n+δ+g)的交点处,人均产出yE与人均资本k*固定不变,表示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在该稳定状态下,投入人力资本L1和持续的技术进步A1,yE就成为有效劳动平均的产出,k*为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技术进步A1、人力资本L1、人均资本k*的有效结合,使产出y持续增长、储蓄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本存量不断增多。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的快速结合,就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实现。不断增长的物质资本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认识先进设备、接受新技术知识的水平。职业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化的岗位知识和环节知识,从而助推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升级。
图3 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相应地,劳动力如果不能在物质资本上实现产出增长,那么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也要有职业教育才能使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如图3,劳动力L1'与人均资本k所对应的人均产出为y0,就表示劳动力无法有效使用物质资本,产出为零,收入水平就无法提高。此时实现生活水平提高的途径就是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实训环节的教学和培训,产生学习效应,提升受教育者的动手能力,实现生产设备、技术知识技能与劳动力的融合,使其由劳动力变为人力资本。
根据上述分析,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定来自技术进步,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劳动技巧的熟练水平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与长学制的学历教育相比,技术培训更切合农业生产的实际。
职业教育通过技术培训,在短时间内实现人力资本L1和人均资本存量k*有效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更符合农民快速脱贫,实现致富小康的要求。优化了劳动力到人力资本的转化过程,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服务贫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相一致。
以培训当地务农农民为主体,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农民、干部村官为抓手的多元化人力资本养成形式,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增产类、增收类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渗透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初加工、深加工等创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取得成功的关键。
加快贫困地区农牧业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根据县农业产业的发展,配套主要粮油作物如小麦、马铃薯、菜籽、蚕豆的农机装备,保证口粮。政府主导继续加强与外省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帮扶,引进一批符合贫困区特点的、轻便、耐用、低耗的耕种收割、加工机械,如小麦菜籽收割机、马铃薯挖掘机、麦草打捆机、微耕机和磨面机等。推动“粮改饲”基地建设,利用抛荒地进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加大对家庭农牧场的扶持力度,引进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家庭农牧场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生产机械化的认识水平,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补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的短板。职业院校加大农牧业技术教育,为今后2~3年全面脱贫补足优质劳动力。开设相关课程和教材,补足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基础知识和认识水平,通过技术教育提升农牧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技术含量及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
缺乏技能,难以就业是致贫、返贫的主要根源,课程内容与专业选择要紧跟农村需求。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有智慧、有创新、能引领的高校精英更是扶贫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开展扶贫工作,一方面,要利用好农民本身的资源,包括农户的种植经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技术手段,以及对各种农作物特点的认识程度等;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在扶贫中发挥上作用,还要充分挖掘高校人才,培养一部分专门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从事新型农业科技的角色,通过提供可获得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发展意识,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加快建立企业与村定点扶贫机制,形成“万企帮万村”之精准扶贫模式。鼓励企业在贫困区建立生产园,政府引导,将企业产业发展与当地特色资源相结合,以企带农,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民身上的转化,促进职业农民成长。
企业内部建立“博士科研团”,与各高校和职业院校挂钩,在学校内部成立专门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挖掘企业潜能,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整合中省、优、快的长处,优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为企业技术人员、职业农民以及在校学生提供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提高各类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和使用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
以返乡创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先进个体为领路人,带动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在现有农产品资源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做好初加工,做好精包装,创建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互联网为销售和信息服务平台,推广本地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电子商务了解各地区农产品销售情况,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特色。培养一大批本土化的职业农民以及在农业加工产业就业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性技能、加工性技能为主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更为有效地生产物质产品。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99.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85.
虎文华,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G710
A
1674-7747(2017)25-0038-05
[责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