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利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
孙 利
分析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对于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文件计量分析、政策文本分析为分析框架,分析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内容。研究发现,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加愈加重视,且层次逐步加深,但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社会功能的把握仍有待提升。各级部门应当严格把控政策的文件形式,各省信息化政策内容要因地制宜。
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中国
在科技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而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电子政务能力、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1],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此外,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能够有效引导信息化活动,调控对各级部门、各类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投入,规范信息化程序。同时,对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职业教育大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政策文本的文件形式一般是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本文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是主要包括“意见”、“通知”、“规划”等文件,属于政策公文范畴,行使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作用。文中的政策多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行政文件,属于地方规章,地方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本文力图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增进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基本认识,从文本中整理出信息化的逻辑,深化对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理解,最终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制订的改善。
截至2017年2月15日,笔者搜录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2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省级行政单位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地方规章)共计56份,新疆、西藏、天津三地没有文件中提及职业教育信息化。文件属性计量分析中,选取发布时间、文件类型和文件主题词作为分析指标。
笔者统计了2010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文件,抽取其发布部门、发布时间及文件名,形成文件数据表(见表1)。根据地方文件出台时间记录数量变化,形成图1。表1和图1表明,地方政策会随着中央文件出台发生波动,且国务院出台文件的影响力大于教育部。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省发布文件的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可见,政府对职业教育信息化逐步加大重视。2012-2013年出台的文件都是针对教育信息化或者职业教育信息化出台的文件,主要是受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的影响。对比表1,2014年5月,由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地方政府、省教育厅响应号召,使得文件数量激增,共计18个。2016年和2017年,各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文件主要围绕“十三五”规划展开,截至目前,相关省市仍在进行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的筹备工作。因此,只有中央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地方才会望风而动。
表1 中央发布文件时间分布情况
图1 各地政策数量年限分布
41份政策中,仅安徽、福建、江苏等三个省份有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独立文件,其他都是“教育信息化”或“职业教育现代化”文件中提到这一主题。
通知和意见都是用于上级指导下级部门的指示意见,通知一般都是确定成型的原则想法或具体做法,但意见通常仅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没有十分明确的具体要求。由表2知,《意见》数量多于《通知》,说明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中央规划趋于成熟,但仍有需要探寻的地方。
本文政策中的通知主要有“计划”和“规划”两大类(见表2)。“规划”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周期较长,“计划”则周期较短;前者定方案、定规模,富于理想、展望远景,后者定指标、定时限、定任务、定措施,富于现实性,具有强烈的约束力与紧迫感。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中的“规划”明显多于“计划”的数量,表明各地更加注重长远布局,对于具体操作落实没有足够重视,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政策中出现的问题。长远的布局同短期的任务,如两腿行走,“长短必须一致”。
表2 各类文件数量统计
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政策中,对于资源、网络、管理平台等基础建设十分重视;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尤为看重教师素养的提升;服务社会方面,各省政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资源传播范围(见图2)。
图2 各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词频
故而,本文将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划分成三个部分:软硬件环境的构建、职业教育中师生信息化素养的培育和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中央出台的各文件中都提到了信息环境的建设维度,包括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和多媒体应用中心等的建设。地方出台政策与中央总体呼应,各省“抓手”不同。
江苏、浙江等地以“智慧校园”为抓手,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各专业建成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环境。安徽、广东、天津、甘肃和湖南等省市主要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优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大幅提升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成面向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达到各应用系统的服务融合,实现学校工作、学习、生活智慧化。[2]
表3 信息化建设高频词省份统计
硬件设施的构建是信息化基础环境的载体,本文中的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指的是网络环境、仿真实训的建设。共有16个省在信息化建设文件中提到了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建立(见表3)。广西、安徽、江西、重庆等地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上层规划十分详尽,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基本抓手都已提及。此外,河南、湖南、海南、黑龙江和陕西等省注意到城乡发展差异,将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分开规划,对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明确了其建设的量化指标。
软件环境是信息化的重要平台,软件环境主要包括资源库和管理平台。各省、直辖市出台关于推进职教信息化发展意见文件中,均提及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建设覆盖所有专业大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扩大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参与面和成果受益面,鼓励高职院校制作网络精品课程,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视频讲座,进一步将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由表1可知,各省对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十分重视,半数以上的省份都在出台的文件中提及了这两项内容。黑龙江省提出了《“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色,规划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100门普惠适用、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共享型职业教育涉农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全力申办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逐步形成数字化、开放型、共享型职业教育资源体系。[3]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政策中没有对网络资源后期系统化整合进行说明,该过程如果不加以规范,资源库建设必然会功亏一篑。除此以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也是各省政策文件中着重提及的。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统一集中的职业教育基础数据库,学校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其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全国各地职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控。各省教育厅强调统筹信息化教学大赛,完善赛制,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江苏多市发行文件鼓励开设智慧校园培训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河北全省举办面向职教院校的教师、校长、研究人员的河北省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培训班,以期提升教师在学科教研、专业教学等方面的能力。湖南省职教信息化文件中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持续开展专业人员能力培训;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4]各省市在文件中也强调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视,并建议将其纳入教师评聘的考核标准。在各省的“十三五”规划中,尤其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创新,鼓励教室利用各种新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进程中,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当前多方政策文件中提及的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创新、信息技术课堂及建立师生交流互动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安徽、辽宁、山西等多省提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平台,强化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中指出:“优化信息化教学,加大信息化设备开放,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化学习运用兴趣小组,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5]总体而言,在各省颁布的政策中,对于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规划》中明确提及,信息化过程中要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包括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度,以及远程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情况。远程教育资源开放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学校建设开发的重点,各区域主要通过慕课、微课、教学资源库等平台实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开放大学和数字化学习港建设,服务全体劳动者接受终身职业教育。支持办好国家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中心和数字化职业教育博物馆。”[6]职教社会功能体现的是一种大职教观,致力于将职业院校打造成一个社会平台,遗憾的是人才预测、就业预警等要素基本没有省市响应,信息化指导政策中也鲜少出现。
1.分区域统筹规划。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心应当是建设更加便捷可用的环境;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信息环境仍存在缺陷,信息化发展重点应在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各地政策基本是以中央文件为导向,出台的文件没有结合区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没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同时,职业教育应当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但仅黑龙江省结合当地第一产业发展特点,提出适于其农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因此,国家出台总体发展规划时,应当考虑各地区发展情况,整体统筹规划。各省、直辖市在出台信息化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提出切合本地区发展状况的规划政策。
2.“落实”层面的政策紧跟。上文分析可知,各省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都有总体的规划,但“落实”层面的政策(计划)没有紧跟其后。未来信息化宏图的布景中,“定指标、定时限、定任务、定措施”的“计划”必不可少,它们对上可以修正补充总规划;对下具有紧迫力和约束力,能够加大“规划”类政策的实施力度。
1.规范资源建设体系。我国虽然努力完善基础信息环境,但已有的信息资源更多的呈现的是凌乱的堆砌,并没有形成完备的教育学习系统。从静态信息源角度看,只有质量高且内容丰富,能满足职业教育领域各种行动的需求(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师发展、课程教学、职业信息查询等),非常易于检索的信息,才能称之为资源,才能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并对教育中的行为产生影响。[7]因此,现存各网络平台课程点击率低,学生很少使用网络精品课程、慕课、微课等资源,更不要提迈入社会的人了。大量数字实训室成为摆设,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就政策而言,仅上海“坚持以上海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为抓手,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其他各省教育部门强调的仍然是对资源库建设力度的加强,而不是对资源库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完整可用的资源平台。至此,国家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来指导中高职院校形成体系化的信息环境,真正的做到“人性化”、“智能化”。
2.引导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现行政策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而没有提到具体的培养方式。我国目前多使用的是短期培训,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技能培训就属于这一形式。而如专业进修、校本培训和自发研修等方式也都是具体可行的。因此,政府在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时,对于教师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形式应当更加多样化,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同时,在政策中应当提出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测,真正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产生影响。
3.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在内容分析中发现,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鲜有省、市提及,且提及面很窄,仅仅是指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信息素养的高质量劳动者,是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是政策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而学生信息素养应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三个方面。[8]各级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时,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同时,以这三个维度为切入点,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培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策略加以引导实施。
4.加强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政策中在强调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时,主要强调的是资源的建设和面向社会的开放,但具体如何在此过程中建设优质且各具特色的资源,文本中并未提到。美国休斯理论强调资源共享机构相互沟通,领导者的组织落实,学校与社区资源相互供给,在互动中完善共享机制,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写作和公民参与的知识社会。[9]政府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借鉴休斯资源共享理论,从协调、合作、协作、社区建设模式和知识社会等五个层面着手,强调全社会共享共建,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职业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共享能力。
本文基于计量统计、政策文本分析,对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中央政府在出台政策时,要慎重考虑目的性,对文件类型加以选择。地方政府要应地制宜,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仅是其中一部分,人与社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信息素养培育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迫在眉睫。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EB/OL].[2012-05-0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5/201205/xxgk_136506.html.
[2]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教秘职成〔2014〕40号)[EB/OL].[2014-06-03].http://www.ahedu.gov.cn/30/view/249539.shtml.
[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20年)[EB/OL].[2015-11-27]http://www.hlj.gov.cn/ztzl/system/2015/11/26/010749915.shtml.
[4]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湘教发[2013]24号)[EB/OL].[2013-07-01].http://www.hunan.gov.cn/zw/ghjh/gzjh/201411/t20141104_1411891.html.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的通知[EB/OL].[2011-10-25].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110/3022011002.php.
[6]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EB/OL].[2015-1-28].http://www.jlgjxh.cn/article/9/shengweishengzhengfuwenjian/201 5/0126/3380.html.
[7]徐国庆.中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11(2):80-84.
[8]钟志贤.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13(8):21-29,95.
[9]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7):69-72.
孙利,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比较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7)25-0017-05
进行频次统计,计量政策中信息化构建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继而了解全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重心。统计词频,发现“网络”、“资源”、“管理”、“仿真实训”、“学生”、“教师”和“共享”等词,频次累计超过40次,将其视为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并可将信息化划分为基础建设、信息素养以及社会服务三大类。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