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张占勇
文章阐述了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并指出了我国高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接下来对于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 师资队伍 实践平台
从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和李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开始,关于创新创业这一核心命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从顶层设计开始破题。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为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也对我国近3000所高校及150多万高校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参与。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国9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大约三分之二的高校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有超过1000万人次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更是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的景象。但是同时也必须看到,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维理念、课程体系、体制机制、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高校中真正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比例非常低(只有20%左右),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早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创业教育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此次会议首次提到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概念。但是我国直到1999年才正式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观点,而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开展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和教育理念,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很少,需要高等院校在不断地尝试和积极地探索中实现从无到有,从少数人参与到全员参与,这需要一段时间。
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或受学校现有条件限制等原因,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工程来对待,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同时也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展起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不够紧密,与实践教学脱节,大部分几乎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真正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与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和指导服务需求相差甚远。总之,很多高校还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训室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以此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是这些平台或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或缺乏项目、资金等相应的支持,难以形成学生、学校、社会多方资源整合、协调合作的局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创新创业是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高等教育深化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还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升人才的综合竞争力。高校领导层首先要通过深入学习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然后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海报宣传、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宣传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和“创业”这两个词语深入人心,在广大师生的心中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让教师和学生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促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由领导牵头,统筹多方面的资源,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并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建立起适合于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并且在运行中不断修订、补充、完善,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一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育仍然是根本,因为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专业都是学生的立业之本,其主导性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围绕着专业教育来开展,引导和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进行创新或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俗话说:打铁尚需自身硬。教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体,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只有先打造出一批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都能够胜任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在这方面,高校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大力引进校外的知名企业家、创新能手、创业成功的校友等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并把这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和手段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为这些社会人士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都远远高于校内的专业教师,授课的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另一方面积极要求和激励现有教师通过自身学习、随堂听课、岗位培训、合作交流、企业实践等多种渠道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因为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现有的专业教师其实也是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和其它大多数教育一样,不仅仅是一项理论性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上。所以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相应的实践平台来完成。大多数的高校虽然已经建设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或者其它的实践平台,但是依然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轻利用”的弊端。必须认识到这样的实践平台绝不仅仅是用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或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在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以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这些实践平台真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创造力的发挥,社会和经济的活力也是来自于创新创业的多样性。创新创业政策的提出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激励亿万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重大改革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把这一举措从政策变为行动,从理想变为现实,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非常重大,只有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才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辱历史使命。
[1]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
[2]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
[3]王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1).
[4]王莉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论[J].石油教育,2014(02).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张占勇(1973-),男,河南洛阳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