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稷”两词透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2017-11-24 23:50许文静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社稷土地

许文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从“社”、“稷”两词透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许文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祭祀和丧葬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民对社稷之神的信仰,直接反映了处于农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土地的高度依赖。社神和稷神作为古代祭祀体系中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祭祀对象之一,人们对其信仰的变化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

祭祀;社稷;信仰

1 祭祀行为的产生

自然界当中,死亡是一个随处可见、随时可见的现象,生命的诞生意味着死亡的如影随形。当原始人开始有意识地埋葬死去的同伴,甚至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去纪念他们时,文明的进步已经使人类的头脑产生了对“死亡”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在先人的头脑中,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流水、展翅的飞鸟和一切他们所能见到的东西,似乎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灵物。并且,它们还拥有着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配甚至主宰这个世界。虽然肉眼不可见,但是内心的恐惧和崇敬都让古人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试图与它们沟通,表达自己的敬意。于是,祭祀行为产生了。

“祭祀,是人类具备了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后才产生的原始信仰活动。”(《汉字与上古文化》)[1]“万物有灵”的观念让古人将自己的精神意志赋予它们所能见到的一切事物,并为这些事物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周礼》中记述了专司祭祀一职的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2]在《荀子·卷十三》中是这样论述的:“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而《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也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对于古人来说,祭祀神明是一个关乎国家百姓的事业,是与战争同等重要的大事。

“祭”,会意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尚書·大传》中说道,“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 “祀”,《说文》:“祭无已也。”[3]《礼记·祭法》中记载,“夫圣王制祭祀,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牢定国則祀之,能御大葘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从祭、祀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对于先民来说,终年祭祀,沟通天人意志;祭祀无已,表达无上的崇敬,这个仪式,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奉神祭祖的举动,而是生者怀着感恩之心和畏惧之情所做出的最为虔诚的行为。

2 土神和谷神——社、稷

古人的祭祀对象非常多,在他们的心中,享有最高的地位、拥有最强能力的神,当属昊天上帝。《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昊天”一次原指广阔的天空,后来代指天上的最高神。除此之外,还有日月之神、雷电之神、风云之神等等,这些神明掌管天气变化、四时更替,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对象。

但是,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相比于遥不可及的天空,人们似乎对于脚下的土地更加感到亲切和温暖,于是,对于社稷神的祭祀,便显得尤为重要。

社稷本应该是两个单音词,分别代表土地神和谷神。

社,《说文解字》:“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道:“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而《礼记·祭法》中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招以为社。”共工的儿子擅长治水土,故称“后土”,被后人奉为社神,即土地神。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当时,天地间洪水泛滥成灾,大禹于是“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性。”(《淮南子·本经训》)与此同时,他还用鲧从天上偷来的息壤(一种能无限生长的神土)平塞了被洪水冲毁的土地,所以被后世尊为社神。

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从禾畟声。” 《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厉山氏就是炎帝神农氏,据《礼记》的记载,周人的始祖弃,能够继承农的事业,指导人们种植百谷。此外,在《山海经》中又有另一种说法,《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程,稷降以百谷。”这里的稷神是帝俊的儿子,他从天上带来了百谷的种子,教人们如何种植和收获。

在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土地和粮食对于先人的意义非比寻常,周人的祭祀制度中,最为重要和隆重的便是祭上天和祭社稷。后来,“社”和“稷”二者更是合起来指代国家,《论语·季氏》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可见先人自内心生发出的对土地、谷物之神的感激与崇拜。

一直到唐宋时期,社稷之神都是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祭祀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血祭、肉祭、薶沉、酒祭等。《周礼》中记载的祭祀用酒更是有“五齐三酒”之说。《周礼·天官冢宰第一·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隋朝时,规定每年要举行两次以太牢祭社稷的大型祭祀。仲春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仲秋时,感激神明赐福,并以丰富的祭品回报神灵。

3 祖先神地位的上升和社稷神地位的下降

随着农业文明不断演进,人类对土地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先人发明了多样的农耕工具,开辟了更多耕作的土地,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受儒学思想的深入影响,封建社会中的不断丰富的伦理纲常使人们头脑中“家”的概念越来越深。于是对祖先神的祭祀活动越来越重要,相应的,以社稷神为代表的自然神的地位便有所下降。

从政治上来看,唐末五代之乱以后,国家政权的统一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对代表统一国家象征的“社稷”之神的崇拜也有所减少。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使他们并不十分重视对农业社稷之神的祭祀。社会政治生活的剧变反映在人们的信仰中,对社稷神的崇拜,在整个封建祭祀体系中,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1] 李景生. 汉字与上古文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9.

[2] 杨天宇. 《周礼》译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3] 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 .学林出版社. 2011.

许文静(1994-),女,汉族,硕士在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G122

:A

:1672-5832(2017)09-0132-01

猜你喜欢
社稷土地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土地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唐宋时期地方社稷与城隍神之间纠葛探析
立晋社稷与魏晋嬗代
分土地
官员的操守
“社稷”是指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