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君玫 喻跃龙 胡剑宏 余玲 王梦琦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湖南长沙 410084)
利用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信念的创新思考①
夏君玫 喻跃龙 胡剑宏 余玲*王梦琦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湖南长沙 410084)
兴趣和爱好可以使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保持很长时间,然而,如果要使一个好的行为一直坚持直至终身,必须是这种行为在人的头脑里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认识,并上升为一种信念。众所周知,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学生自觉学习和坚持体育行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少之又少。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应该先从培养学生的体育促进健康的信念入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建立起学生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并逐步将这种需要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在信念的作用下养成学生体育行为的习惯。本文对树立学生体育促进健康的信念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找到学生对体育学习最为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途径,使高校的体育教育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信念 体育促进健康 终身体育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强调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高校体育教育主要目标。那么,体育作为促进健康最有效的手段,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和行为介入到健康工程中来,怎样使高校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并坚持终身,把健身融入日常生活,让健身成为一种习惯,是高校体育教育值得思索的问题。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的必修课,应遵循怎样的高校体育教学规律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如果不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认识,建立起学生的身体需要和心理需要,将很难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的长远目标。在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高校体育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促进健康信念的培养。信念是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的重要保证,而要使学生在短期的大学期间养成体育习惯,只有有意识地唤醒学生体育行为的主体动机才能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的长远目标。让学生经过“学习知识—树立信念—产生行为—养成习惯”这一完整的体育学习过程,才能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走向可持续发展。为了这一目标,我们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全方位地从学生健康实际需要出发,将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理论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将体育促进健康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信念,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动能,通过士气激发学生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学生与其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念相应的行为志向。
以对笔者所教的6个班级共21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地域上有一定得代表性。
(1)问卷调查法:本次围绕学生的体育促进健康信念有针对性地设计20个问题,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问卷209份,问卷效度是99.5%,通过对所教学生6个班级共210位学生进行调查,他们分别来自全国26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调查他们在高中阶段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体育行为的影响以及信念的形成状况。
(2)数理统计法:统计学生对问卷各项指标的相关程度。
(3)专家访谈法:征询专家对信念培养的看法及其思想。
信念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极端的内在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而信念极端的外在表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坚定不移的行为志向上。
体育促进健康信念即在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目的的体育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授,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培养学生自觉地将学到的体育知识为身体健康服务,并将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和功能内化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树立体育促进健康的思想观念,并在随后的参与体育行为的过程中坚决执行,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情感和参与达到融合和统一。让学生在认知上了解体育、在行动上参与体育、在过程中享受体育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表1 对学生关于体育行为与锻炼训练的结果统计
培养学生体育促进健康信念就是将体育促进健康的知识内化到学生意识内部的知识,是特殊的关于体育行为对于学生身体健康作用的知识,让学生主体包含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评价和情感态度,产生一种心理状态。学生没有一定的对体育促进健康知识的深切了解,学生就不可能对自身的体育行为产生一定信念。培养学生体育促进健康行为的基础是依赖于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知识的可信度。有了这种基础才会具有对体育行为存在运动发展状态的赞同、期待、充满信心的坚定态度或心灵状态。体育促进健康信念是“知识——信念——行为”结构中关键连接点,它确定学生体育行为的方向和行为力度。
本问卷共设计了20个关于体育行为与信念相关的问题,每个问题按情感的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学生根据每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其相应的程度上划钩。
(1)从收回的问卷上反映,209份调查问卷中,按籍贯分,湖南籍学生有89人,为最多。其他省份学生为1到16个不等;按农与非农分,其中农村学生48人,城镇学生为161人;男女比例为19∶190。
(2)从整个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与他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密切相关,但未达到养成每周定量活动的程度(如表1)。
其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过系统的体育促进健康知识的教育;学生在中学阶段听过体育促进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能正确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为没有。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信念的培养的渴求表现得很强烈,但不希望设置专门的体育理论课,希望将信念的培养与平时的体育技能的学习相衔接;学生认同提高思想上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的认识远比要求学生掌握一项体育技术重要;学生希望在自身进行体育行为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指导与鼓励;学生希望学校能将课外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来。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只有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才能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这种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教学调整。教师要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信念的培养,加强教师自身的体育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思想上的认识,增加对学生体育行为学习的干预手段,将对学生信念的培养与课堂体育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体育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项目技术和体育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体育对于身体健康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上体育课、体育对健康究竟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怎样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等。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课堂传授,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不是自身健康可有可无的一项爱好,它应该是学生促进自身身体健康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对体育健康有了清晰的认识,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需要,就会在行为上产生冲动并有意识地参与体育,为学生在后一步的行为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并最终使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认识在不断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得到加强,并形成正确的健身观念。
在树立学生体育促进健康信念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的有效干预是建立学生体育促进健康信念的关键,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一般分为课堂体育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大部分局限于课堂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行为干预还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相关资料显示,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有效干预成正相关,实际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与学生体育促进健康信念的建立直接相关,教师对学生体育行为干预的有效性是学生坚定体育信念的关键,也是学生长期进行体育行为的动力,而我们在对学生体育行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有效和科学的干预,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积极性,将体育的实际作用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在体育行为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通过体育实践坚定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信念,这种干预手段和方法必须是长期的、科学的、能随时随地的。要使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干预的存在,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为相联系,使观念与实际形成一个互为验证的关系。同时,将学生的实际体验与其学到的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融为一体,形成学生自身的体育学习风格,并在这一阶段使学生做到知识—行为—信念—知识—行为—信念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行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身体体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体育促进健康的信念不断得到加强,直至终身。
学生有了坚定的体育促进健康的信念,就会产生自觉的体育行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就会由主动的传授者变为主动的解惑者,这一角色的改变实质上就是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教师的工作就会由以课堂传授为主变为指导学生为主,然后根据学生这一行为的改变,适时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坚持体育行为,使之能够长期地参与体育,养成习惯。
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在高校阶段身体素质不断得到增强,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信念就会越坚定,同时教师辅之以系统的体育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授,完善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使其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体育行为与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建立信念,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样就会比较及时地把握教师所教学的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每一阶段进行体育行为的实际效果,就会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自身身体的直接变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有一个质的提高,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体育促进健康的信念达到教学上的最佳效果。
体育促进健康信念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师如果仅仅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体育技能是远远不能适应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的,事实证明,现今高校的体育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的思想需求和身体需求。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强迫自己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教师具有完善的理论素养,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上的缺陷,同时还需要将这种缺陷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努力改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是一门必修课,同时又是一门公共课,学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学生今后发展。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直接教学和辅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一部分的工作往往有时是额外的,所以必须对体育教师额外工作给予制度上的认可,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增强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努力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它的效果是一个隐性的过程,这就需要主管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部门给予高校体育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一切以学生的体质提高为前提,承认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潜心研究体育教学,对于有实际效果的体育教学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对于与学生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学工作给予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董宝林.健康信念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17(3):5-7.
[2]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3,20(4):100-105.
[3]戴霞.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4):72-74.
[4]常彦君.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1):102-106.
[5]张践明.知识、信念、行为关系的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9(9):130-134.
G80-32
A
2095-2813(2017)09(c)-0137-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137
2016年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重点立项项目(课题编号:2016XH005)。
夏君玫(1972—),女,湖南宁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余玲(1978,5—),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质健康,E-mail:yuling@c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