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心
动物习语的英汉互译
——基于跨文化视角
◎李天心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将中国灿烂独特的习语表达传递向世界越来越重要。在文化共融的时代下,动物习语的英译近年来愈发受到国内翻译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对英汉野生动物习语的翻译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涉及习语的定义,造成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以及英汉野生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野生动物习语的对比,可以发现文化的异同所激起的动物习语的联想意义的异同。
作为历史悠久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中有着许多独特、固定的表达方式,即习语。英汉野生动物习语不仅言简意赅, 表达简洁,而且形象生动,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野生动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直露,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 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所以,在翻译野生动物习语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传递文化的作用。
在分析英汉习语的翻译之前,首先要了解习语的定义。习语的含义十分广泛,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含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的单个单词意思推测。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习语。自20世纪20年代起,学者们将动物习语纳入到文化表达领域。 习语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尽管习语是人人熟悉的表达方式,但是习语的定义和分类是复杂且具有争议的。习语学者和字典编撰者对习语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并没有一致的解释。
英国语言学家詹妮弗·赛德勒1978年在他的书中指出,语言和习语是难以分割的,你无法选择是否要使用他们。那么习语是什么?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建立在语言使用基础上的固定表达,无论是语法结构上还是含义上,习语都无法通过组成它的单一词来判断。1985年,朗曼在其编撰的字典中指出,习语即作为单一个体表达含义,但其含义无法通过内部词来推断的表达方式。英文习语多源于圣经,对英语习语的掌握最有助于英文学者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东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因此动物习语的英汉互译不是易事。在中英文化中,词与词无法实现一一对应,因此同样的动物习语在中英文化中可能表达着不同的含义。这种差异主要有四种因素造成:地理,习俗,历史和宗教。这些差异给英汉习语的翻译带了重重障碍。
(一)地理因素
习语的产生与劳动息息相关。中英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英国地处欧洲西北,四面环海,渔业高速发展。而中国地处亚洲的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长江黄河养育着中华文明,因此中国的农业十分发达。因此中国的习语多与牲畜有关,如“气壮如牛”“俯首甘为孺子牛”,而英国的习语多与鱼类有关,如“a poor fish”(可怜虫)。
(二)习俗因素
习俗产生于社会发展之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民族的成就而非个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习俗,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子民。因此习语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受着习俗的影响和限制。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习俗,因此其动物习语也传递着不同的内涵。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动物文化。人与动物分享一个自然,因此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人类与一些动物保持着密切联系,在生产力还处于低水平时,人类需要在一些动物的帮助下来对抗自然与其他野兽。狗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中国喜欢讲狗作为贬义词,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而英语中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
(三)历史因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习语,是中华文化灿烂的瑰宝。它们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中国人的智慧在于将深远的内涵融入在简单的词语中。四字成语只是表面,只有理解这成语后的整个故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习语,如“指鹿为马”,“管中窥豹”。而英语中的动物习语多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如“fox and grapes”(狐狸与葡萄),“race between 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龟兔赛跑)。
(四)宗教因素
宗教是人类对神的敬畏与崇敬。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宗教开始作为文化现象出现。英语中的动物习语多来自圣经,如“Can the leopardchange its spots(本性难移)” ; “ worship the golden calf (崇拜金钱)” 。而在中国与宗教相联系的动物习语却不常见。
习语蕴含着文化因素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动物习语最复杂的部分在于如何将习语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又能够方面受众的理解。但是其中的文化因素有时很难目标语读者很难理解或接受,因此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通过我们对动物习语的分析,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动物习语进行翻译。
根据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我们最先适用的翻译策略应当是直译。英语和中文存在一些的相似表达,我们就可以根据内容进行直译,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但是有时英语和汉语中的某些动物习语表达相似的含义,却依靠不同的动物载体,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替代法,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又如英语中常使用lion(狮子),而中文中常用虎,因此可以对此进行替换,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 (狐假虎威)”。在两种语言的习语有难以调和的差异时,可以采用意译法。译者需要对该习语作出解释,翻译出其根意,无论是否能将其动物形象翻译出来,主要是将意思正确的传达。“望子成龙”就是最为突出的例子,译者可以不拘泥于龙这个意象,而翻译成“to expect one`s child to become an distinguished personage”。
动物习语在文化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我们不能也不可以避免使用习语。在翻译动物习语时,我们要注意联系文化与背景,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准确的深层的理解一种语言,更好的为国际交流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110036
李天心(1992-),女,辽宁沈阳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