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海 董淑新 李龙群
刍议“同性恋”一词的词源及其发展与演变
陈志海 董淑新 李龙群
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改变,就如人们对地球的看法一样,在古时候,人们都认为地球是方的,当你来到地球的边缘时你就有可能会从边缘掉下去。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科学的认证,人们最终知道且接受了地球是(椭)圆的这一观点。“同性恋”也是如此,在人们对其态度改变的如今,人们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同性恋的态度,就发明了很多同性恋的同义词和相关词汇。
同性恋 同志 掰弯 蕾丝边 玻璃
同性恋一词主要是指对异己性别的人不能做出性反应,但很容易被与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当今,我们对同性恋的理解是具有不同类型性倾向的人。同性恋的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顾名思义,同性恋就是指对自身性别认得绝对或相对吸引。英语单词中gay,是表达同性恋最基本的方法。而相对正规的表达方法是Homosex。Gay的词性是形容词,所以使用该次的正确方法是He is gay. 虽然Gay和Homosex是表达同性恋的最普通表达方法,但二者之间存在些许区别。
“Homosexual”是由一名德国医生于1869年创造的。在1975年4月9日之前,美国人将同性恋列入神经病行列中,当时美国人用Homosexual来称呼同性恋。即Homosexual指的是在学术上的同性恋,它并没有歧视或者认可同性恋的意思。从Homosexual的词结构(homo人类+sexual性的)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它是一个中性词,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Homosexual一词产于1869年,而当时同性恋被定为是一种神经病,这本身在当时就带有歧视的意思。所以人们在继承这个词的时候其实也是略带有歧视的意思的。为此Homosexual在翻译成中文时,需要知道一点:用于学术上的同性恋可使用有Homosexual,而它在学术上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但要是出现在学术以外的文章上时,就带有歧视的意思。
在美国,当时用来形容同性恋生活的文字发展非常迅速,而有关同性恋题材的文字和文学作品也成为60年代的畅销品。而最近十年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卖单榜首是艾伦.特鲁里的《忠告和允诺》、詹姆士?鲍尔温的《异乡》 ( Another Country ) 、玛丽. 麦卡锡的《群体》( The Group)。截止到1965年,共出版有关同性恋的书及文学作品大概348本,其数量超过了西方文学史有关同性恋题材作品的总数。在影视方面,很多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也公开上映,例如《儿童时光》(The Children. s Hour) 、《忠告和允诺》( Advise and the Consent ) 、《走在野地边缘》 (Walk on the Wild Side) 、《最佳男人》( The Best Man) 等。由于这些独特的文化气氛,美国同性恋人群逐步增加,人们对同性恋也越来越了解。新闻界的报道中有关同性恋的信息也逐渐增多,在《新闻周刊》、《 纽约时报》 、《时代》 、《哈泼斯》 等刊物中多有涉猎。报纸和杂志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描述、表达有些不同,但是其二者却共同将同性恋的生活曝光于公众,让人们增加了对同性恋的了解,与此同时对该种现象有了新的界定。这时Homosexual就出现在了电视这个传播信息的媒体中来了。也正是因为Homosexual带有歧视的意思,电视台改用gay来表达同性恋。这也是Gay的有来。它所形容的同性恋并不带有歧视的同性恋者的意思。像这样在意思上衣细微不同的同性恋词汇和相关词汇非常多。
(1)Lesbian(蕾丝边简称是LES):表示女性同性恋的意思,Lesbian,从词源的角度来分析,源于一个叫作莱斯瓦斯的岛屿。追溯其根源,跟一个名为莎孚的女诗人有关系,她是希腊人。在柏拉图的眼中,她被视为“第十缪斯”。莎孚本人就是同性恋,所以在西方语言中的女同性恋一词跟她有直接关系。随后在19世纪,医学界用Lesbian来形容像莎孚一样有同样性倾向的女人。
(2)拉子,另外一个女“同志”的代称。这种表达方法最早见于《鳄鱼手记》作品中,有些人也使用啦啦等相关表发方法。
(3)Butch Lesbian,主要是用来形容很多女性在行为和气质方面比较男性化,在与其他女性相处的过程中主动担当丈夫的角色。像我们比较了解的台湾女子文化,其中“汤包”就是对词类女子的称呼。
(4)Lipstick Lesbian,与Butch Lesbian相反,主要用来指在装扮和气质方面比较阴柔,但是内心却倾向于女子,在与其他女性交往过程中扮演妻子的角色。今年来,该词也可以泛指气质比较阴柔的人。
(5)T/婆在台湾女同性恋文化中有区别,其类似于在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源于T,但在当今社会其主体性已逐渐浮现,泛指气质阴柔的个体。
(6)哥哥,或葛格,是指在男性同性恋中担当丈夫角色、有阳刚气概的一方。
(7)弟弟,或底迪,是指在男性同性恋中担当妻子的角色,其外在打扮是男性,而外在表现却是机具阴柔气质。
(8)I/O和A/O,用来形容在同性恋关系中主动和被动方角色。有时数字1用来指同性恋中担任丈夫或者哥哥角色一方,而用0来表示妻子或弟弟一方。但该种表达放在很多男同性恋中不为使用。
(9)BL(boy’s love),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是指两个男孩之间的爱慕之情。在日本的漫画界,也存在专门的该类派系。主要是涉及两男性之间抛出生育繁殖之外的感情关系。
(10)同志,该名词最早见于香港,是由香港人林奕华在1991年首先使用,从此以后,同志便成为同性恋者的代名词。
(11)彩虹旗,这是在同性恋活动中最常见的标志。上面有六种颜色,红色代表生命;橙色代表复原;黄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自然与宁静;蓝色代表和谐;紫色代表灵魂。这几种颜色的叠加表明了同性恋者生活的丰富多彩。
(12)玻璃,另外一种用来形容同性恋的表达方式。
(13)Straight(直人),用来形容异性恋或非同性恋者。
(14)直同志,就是(直)与「同志」的组合,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对于同志现象认同、对同性恋者友善、反对传统对于性别霸权思想的异性恋者。
(15)Queer(酷儿,其本意用来形容变态、怪物、怪胎。最早是异性恋用来贬损和讽刺同性恋的表达方式。而当下一般只用于好朋友之间,你如果朝一个陌生人喊Queer(即便那人是同性恋)他也会不高兴的。
(16)In the Closet(在衣柜里),从修辞的角度来讲,用来比喻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向自己的社会关系如朋友、亲人故意隐瞒其性取向。而Come out of the closet就用来形容其他同性恋者在向其表明身份后表明自己的想法,意为从衣柜中走出来。众所周知,著名导演关锦鹏在拍《蓝宇》后,在很多媒体上都可以读到他从衣柜中走出来的相关报道。
(17)现身(Come Out),源于衣柜一词,是指对自己身边的人和家人明确表明自己同志身份的人。
(18)公司,用来指同性恋平时集结在一起的公园,最典型的就是台北的228纪念公园。
(19)拉子,专门 用来形容女同志,其最早可见于《鳄鱼手记》,有人也用拉拉来表达同样内容。
(20)不分,主要指不被分类或难以分类,是在女同性凉文化中涌现出的新名词,从其装扮、气质和谈吐中很难界定,因为其呈现出跨性别的性取向。
(21)Uncle,该词起源于60年代,女同性恋称谓长辈的表达方法。
(22)Old Lesbian欧蕾,简称为O-Le,主要用来指年龄超过了30的女同志。有些女同性恋者如此玩笑般的解释为:女性超过这个年龄,需要欧蕾来保养。
(23)T吧:就是指女同性恋者的酒吧。
(24)Bisexual(双性恋):恋爱与欲求的对象跨界,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
(25)CC,也叫妹子,用来形容气质、装扮极为女性化。CC源于Sissy一词,在早期好莱坞的影片中可以经常看到该种表达方式。
(26)Couple:同性恋伴侣。
(27)B.F.(Boy Friend):在男同性恋中用来形容自己的伴侣。
(28)Motss(Members of the Same Sex)用来指在bbs上男同性恋们的讨论区。
(29)Fag(faggot)指同性恋,但是是一个侮辱性词汇。
由以上不难发现,同性恋一词在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着许多同义词,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同性恋在文中的意思,我们需要正确了解以上衍生出来的许多词汇。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