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 中共抚顺市委办公厅联合调研组
以改革为动力 以创新求发展在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中挺起脊梁
——关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实现全面扭亏增盈的调查与启示
◎文/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 中共抚顺市委办公厅联合调研组
按照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指示要求,省委督查室会同抚顺市委办公厅就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近年来在创新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取得成效、经验做法以及借鉴启示等深入进行调研,形成了《以改革为动力 以创新求发展 在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中挺起脊梁——关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实现全面扭亏增盈的调查与启示》的调研报告。李希同志作出批示要求:“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优化模式、强化企地共建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逆势增长和全面扭亏增盈,为全省工业企业降本增效、走出低谷、走出困境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各地区、各相关单位要认真研究借鉴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扭亏增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推动企业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扎实推进辽宁振兴发展。”
近年来,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以下简称抚顺石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全面落实“四个着力”为重要抓手,充分利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红利,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形成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优化模式、强化企地共建融合的“四创新一融合”发展模式,呈现出经济效益逆势增长、全面扭亏增盈的良好态势,为全省工业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有益借鉴。
抚顺石化是我国炼油工业的“摇篮”,有88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最早的炼油一厂、二厂、三厂都诞生在抚顺,是集“油化塑洗蜡剂”为一体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1150万吨/年,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360万吨/年。现有生产装置105套,主要生产装置51套,固定资产原值399亿元。主要生产气煤柴油、石蜡、烷基苯、聚乙烯等300多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石蜡、烷基苯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累计加工原油3.86亿吨,实现利税700亿元。
2011年到201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抚顺石化与国内许多石化企业同样经历了石油炼化行业的“寒冬”,承受着年均60亿元巨额亏损的压力,在中国石油27家炼化企业中效益排名跌到“垫底”位置。特别是2015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内需不足的重大影响,以柴油为代表的成品油严重堵库,罐存量达到历史极限,随时面临装置降量和停工危险。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抚顺石化公司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主动作为,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先,锐意改革,引领企业走创新体制机制、降本增效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极具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2015年实现盈利3288万元,同比减亏44.05亿元,一举摘掉连续四年年均亏损60亿元的帽子;提前4年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重点亏损企业5年减亏目标;减亏额度在2014年排名第一的基础上,2015年位居中国石油27家炼化企业第二名,税费总额增加32.4亿元,上缴地方税收同比增长103%。2016年1至11月份,抚顺石化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盈利35.2亿元,在中国石油炼化企业效益排名中由2013年的倒数第一跃居至第三名;2016年11月份,以单月盈利4.25亿元位居榜首。全年预计盈利38亿元以上,与2012年相比,减亏65亿元,盈利38亿元,增加税费30亿元,总计增效133亿元。
抚顺石化实现全面扭亏增盈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2011年到2014年四年累计亏损230.8亿元的情况下实现的扭亏为盈;这是在原油资源供应严重不足,一次加工装置仅有73%低负荷情况下实现的扭亏为盈;特别是在当前区域、行业经济不景气,企业没有大的项目资金投入,仅依靠原有人员、装置等生产要素提质增效情况下实现的扭亏为盈。抚顺石化的创新探索,为全省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实现逆势增长提供了较好发展范本。
抚顺石化积极应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实现全面扭亏增盈,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以改革为动力、向管理要效益的企业发展之路。
创新发展理念,提振创业精气神。两年前,面对亏损日益严重的抚顺石化,以李天书为“班长”的企业一班人深刻认识到,“不消灭亏损就消灭企业”,扭亏增盈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一个亏损企业将失去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市场空间等要素,陷入越亏越多的恶性循环,不消灭亏损,企业就无路可走,员工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公司领导在员工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大优化出大效益”的理念,坚持稳中求进、苦练内功、开源节流,着力精算账、调结构、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坚决全面打胜扭亏增盈攻坚战。求实创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的创新举措、掷地有声的郑重承诺,再次唤起抚顺石化全体员工滚石上山、振兴发展的激情,鼓起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新路的拼劲,为抚顺石化实现经济效益逆势增长,走出低谷、走向振兴集聚了满满的正能量。
创新管理体制,突出成本管控。一是调整机构设置深化业务管理。公司成立了技术处、招标中心等部门,撤销资本运营部。将集体企业55家法人单位、110个账户清理整合成四大板块,与2013年相比,集体企业在总收入下降10亿元的情况下,增效3000万元。充分依托政府力量,实现矿区供暖、供水业务社会化率100%。二是优化运行管理堵塞漏洞。全面普查和检测在运加热炉运行状况,平均热效率达92.28%,降低燃动消耗增利1.9亿元。加大从国有大型煤矿直接供煤比例,煤炭热值差由400大卡下降到95大卡。年煤炭使用量减少到176万吨,降低成本2.09亿元。三是强化财务管理管控成本。采取对所有费用支出进行效益评估、事前审批等措施,直接减少招标采购费用3.4亿元、化工销管费2亿元、可控费用1.82亿元、三剂费用1.02亿元。印刷费下降80%,削减规范外供能5500万元。熄灭5座火炬节约7000万元等。四是细化制度管理减少隐患。对民主测评与考核靠后5%的管理、技术人员进行诫勉谈话或调离岗位。开展各层级劳动纪律检查1.2万次,违纪率大幅下降。用“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的方式开展安全督查,重点督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违章数量下降50%。
创新经营机制,突出日核算法。一是着力建立经济分析机制。围绕高效产品产量与效益、经济技术指标与效益、装置负荷率与效益等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效益相关的所有环节,范围涵盖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领域,定期开展经济活动的同比分析、环比分析和对标分析。公司各层级年开展经济活动分析逾千次,做到了效益测算无死角,装置对标全覆盖。二是着力健全经营预警机制。实行“日核算、周测算、月分析,适时优化、快速决策”,使边际贡献、成本费用与生产计划整体联动,建立起预测、优化、监控、纠偏、再优化的经营预警机制,形成了“人人讲成本、人人算成本、人人降成本”的良好局面。三是着力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将集团公司考核的29项KPI指标及经济活动分析的结果,分解成公司、机关、厂、车间、班组、岗位“六级”21类、2.65万项指标和具体任务。将目标责任与效益、收入挂钩。鼓励员工“抬头看指标,低头捡黄金”,同级员工收入差距达5万元以上,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四是着力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于经济活动分析和日核算查摆出的短板、问题和效益增长点,立即组织论证立项,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实施效果。每年安排技改技措、小改小革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日常生产运行过程中投资小、见效快项目的开展,鼓励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先后实施天然气利用、轻烃卸车等23个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年创效4.61亿元。
创新优化模式,追求效益最大化。一是向市场优化要效益。公司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采取精算账、明方向、建立预警机制等措施,引技术、调结构、做市场,追求效益最大化。目前,公司139项经济技术指标中的95%以上实现好转,28项进入集团公司炼化企业前列。二是向原料优化要效益。在抚顺市委、市政府的多方协调和争取下,向国家和中油集团主动多争取原油资源45万吨,增效4.01亿元。拓宽80万吨/年乙烯裂解原料资源,外购裂解原料45.2万吨,增效4.1亿元。拓宽装置可用原料,乙烯产量提高14万吨,增效5.7亿元。大乙烯年创效27.6亿元,成为公司主力创效单位,在中石油7家炼化企业大乙烯装置综合指标排名中列第一位。三是向计划优化要效益。根据大庆、沈北石油特点,对烯烃、石蜡、汽油、柴油、分子筛、焦化等生产线和目标产品效益情况进行排序,“宜油则油、宜化则化、开稳开满、全面优化”。在加工大庆原油的9家炼化企业中,吨油边际贡献由2013年的13元、排名倒数第一位,跃居到现在的1081元、排名第一位。四是向过程优化要效益。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大型关键机组联锁投用率100%、故障率0.05%、设备完好率99.19%、主要设备完好率100%。强化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在一次加工装置仅有73%低负荷情况下,关闭13套装置,间歇开停工35套装置,运行69套装置。临时抢修作业许可由355次下降到114次,装置非计划停工由61次减少到6次,主力创效装置负荷100%以上,主体装置在中石油首家实现“四年一修”。在中石油8家千万吨级炼化企业炼油装置综合指标排名中居第一位。
强化融合发展,实现企地共赢。一是履行纳税义务。在扭亏增盈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抚顺石化提出“企业逆境情况下更要保证完成企业税费的及时上缴,不遗余力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2015年,抚顺石化上缴税费总额96.78亿元,在辽宁省排名第三位。2016年预计上缴税费总额105.5亿元,成为市属税收主力。二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抚顺石化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为依托,全力辐射地方工业园区建设,为抚顺高新区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资源支撑。三是勇担社会责任。目前,大乙烯项目建设安置各种社会用工人员1483人,安排了产品包装、剂胶清运等劳务用工923人,安排地方社会用工424人,安排企业周边村民临时用工136人,带动地方下游企业就业5万人以上。特别是在天津港、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发生事故后,抚顺石化第一时间派人参与事故救援,出色完成了抢险任务,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抚顺石化公司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全面扭亏增盈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于全省工业企业乃至全省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启示之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必须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抚顺石化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开创工作新局面,就是得益于公司上下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人还是这些人、资产还是这么多资产,关键在于激发了活力,释放了潜能,最终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这表明,我们只要摒弃靠天吃饭、靠政策扶持的依赖思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固本培元,开源节流,提质增效,就能走出生存困局、扩大比较优势。
启示之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必须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抚顺石化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其核心就在于抓住了深化改革这个总开关,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破解了诸多瓶颈制约,实现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当前,我们应结合《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 《辽宁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贯彻落实,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一批有创新、有力度、有特色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力,不断增强企业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振兴,稳就业、增福祉、惠民生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启示之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必须把市场变化作为企业运营的风向标。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抚顺石化专门成立了市场开发领导小组,30余次走访用户,举办20余次客户座谈会,大力发展直供用户、高端客户,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为适应市场需要,开发生产了聚乙烯拉丝料、聚丙烯专用料等28个牌号新产品,增效2.8亿元。调整自销产品价格698次,石蜡、石油焦等产品销量持续领跑市场。这表明,我们只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不断洞察把握市场变化的新特点,统筹协调,优化调整,深度挖潜,就能让资源发挥最佳效力、企业不断做强做优。
启示之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基业常青的不竭动力。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抚顺石化不断强化对航煤生产设施、分子筛装置、芳烃装置等进行优化改造,不断提高航煤产量、高辛烷值组分,年增效均达1亿元左右,同时畅通人才成长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开源节流、品牌创建、降本增效中的支撑作用。这表明,我们只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信息化之路,就能增强发展动力、永葆基业常青。
启示之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必须把人和事的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抓住了人和事的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抚顺石化依法治企,合规管理,建立了制度—流程—标准一体化模式。公司高度重视管理、技术、操作三支队伍的建设,注重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畅通技术人员成长绿色通道,搭建操作人员成长进步平台,挖掘人的最大潜能。通过精严细实的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落实了责任,强化了考核,激发了干事创业激情。当前,我省新一轮全面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国有重点企业是重要经济支撑,我们只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民生,合规管理,夯实根基,就能形成员工与企业良性互动、发展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启示之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必须为企业发展打造宽松的营商环境。政府的支持是最大的营商环境。为推动抚顺石化实现逆势增长,抚顺市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企业重点工程建设,对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的立项、审批及建设实行了“特事特办”。特别是在抚顺石化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是放下“官架子”,当好“服务员”,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多次带队到抚顺石化现场办公,专题研究解决抚顺石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了尊商、重商、亲商、爱商、安商、扶商,以实际行动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前,我们应紧密结合贯彻执行《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好务、站好岗,保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努力开创辽宁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