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视方言节目发展探析

2017-11-24 01:57姜琳丽
新闻前哨 2017年12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跨文化

◎姜琳丽

方言节目是近年来电视上杀出的一匹黑马。电视方言节目因为具有文化价值,有助于受众建构身份认同以及促进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等价值而获得了不少好评与高收视率,然而在电视方言节目大量涌现的现象背后,也面临诸如客观上阻碍语言教化功能、呈三俗发展趋势等挑战。

一、电视方言节目具有文化传播的价值

1.电视方言节目具有文化价值。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文化与传播同构。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是一个地方区域内民俗、文化、传统的积淀,也是一种民族身份的体现,很容易取得这个环境中人群的认同并引起共鸣。电视方言节目透过电视这个集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很生动地体现文化与传播的同构,使方言节目具有文化价值。

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确认。方言节目绝不仅是对本地方言的承载,也是透过方言这个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对个体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保护,含蓄地折射出地域文化、民俗传统、风土人情。人们对于乡土的情结,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我们身体里流淌着的是一方水土灌溉下的血液、我们思想里、习惯里充盈的是区域文化影响下的林林总总,无论走到哪里,对家乡的感情是亘久不变的,一听到那亲切的方音,一触碰到那熟悉的地方文化,我们心中便会涌动起一份浓浓的阪依感和安全感。方言节目通过鲜活的感性体现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地域文化形象的生动表述。方言节目就像一个流动的、鲜活的语言文化历史博物馆一样,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后人了解各种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窗口和平台。

2.电视方言节目有利于受众身份认同和区域文化发展。

方言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中那些富于美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语言令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其中,很多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谚语、俗语能够恰切地形容出普通话所不能准确表达的语言意味,让人不禁赞叹我国的地大物博、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的保值是涉及前人,关乎来者的全民族的大事,人们通过方言节目对自身本土文化产生重新审视和高度关注。

方言节目给受众带来的亲切感、熟悉感,正是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大量呈现。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行为,以及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仪式、庆典,为何从电视机播放出来时却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方言节实现 “唤起民众对家乡的集体意识和认同感”因为在全球化语境中,媒介呈现出的图像才是真实,媒介构建的社会才是现实社会。方言节目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和表述,地域文化总是方言无法背离的文化纽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的方言传播现象执行的是对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的一种建构和发展。

3.电视方言节目能够促进区域文化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方言节目的出现和兴起的时机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每个地方看起来都越来越相似,电子媒介在逐渐侵蚀,甚至摧毁我们的“本土意识”。电视把其他地方,“非本地”人士及其同时的体验转变成节目让区域内受众获知,这样的情况使得“本土性”失去了原来的重要性。区域内受众生活的世界因全球化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电视地理”,受众可以轻易地在自家的客厅,卧室里收看并了解到这个“地球”上发生了什么。

方言节目可以顺应全球化下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本区域受众借助媒介拟态环境更好地了解身边这块上地的历史与现实,感受周遭变化,暗含一种对乡土的自我认同,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产生集体认同感、民族归属感,实现区域内受众的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的建构。另一方面,对于来自该文化区域外的人来说,例如务工者、旅行者等,方言节目则提供了一个认知该区域文化的渠道,能够让他们带着新奇和趣味观看节目,体验区域文化,并能够逐渐适应与该区域的人进行交往,从而对该区域文化认同。

二、电视方言节目面临跨文化传播挑战

1.电视方言节目制约语言教化功能。

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语言是广播电视媒体基本和重要元素之一而存在的,并在语音、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而对社会大众起着示范作用。国家立法通过宪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推广普通话,要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帮助公众学习规范自己语言、矫正自己生僻的发音,促进接收与传播文化信息融入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受社会、历史、地理、人口迁移、山川地理阻隔以及语言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作用,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同时,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方言节目弱化了大众的普通话意识,消解了大众媒体的语言示范功能。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萨玉尔一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语言本来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但在方言节目这里,语言却成了一堵无情的墙,分割开方言区和非方言区的互通互溶。方言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必然与特定地域内的受众有天然的心理上的接近感,也就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但是客观上对于不懂方言的外地受众以及从外地来本区域的旅行者、务工者等受众来说,又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很多外地受众拒之门外,影响和制约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区域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文化认同的教化功能。

2.电视方言节目呈三俗发展趋势。

电视方言节目作为分众化传播的产物,由于本身语言的限制,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本地人身上。而由于推广普通话和电视的普及,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普遍都对普通话有所掌握,他们更喜欢顺应时代要求,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那么电视方言节目的受众必然会面对老龄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一方面小众化的方言节目的受众趋向无疑会越来越本地化、老龄化、草根化,无疑限制了方言节目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为了迎合这一区间的受众的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赢得他们的关注和共鸣,方言节目势必要在“俗”上下功夫。 “通俗”、“雅俗”与“庸俗”、“低俗”、“恶俗”仅有一字之差、一步之遥,稍不留神甚至会“伤风败俗”,而呈三俗发展趋势。

一些方言节目盲目地追求收视率,而不顾电视媒体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大量地将这些原生态的低俗方言不经任何艺术加工地呈现在电视荧屏上,怎么俗怎么做,完全不顾相关的传播规律和行业准则,很少对本地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外地素材进行本地化的解构,节目内容往往是性、暴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以往不在电视里播出的原生态场景,家庭争执、井盖丢失、水管漏水……屡见不鲜,有的甚至通过直播对自杀事件进行报道,通过这种“大胆”地对电视新闻报道底线的突破,来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望和猎奇心理,进而取得高关注度。方言节目的低俗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方言的歪曲和诋毁,让不了解一方方言的受众产生误解,从而也影响了受众对一个地域文化的印象和认同。

3.电视方言节目阻碍受众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电视方言节目运用方言进行传播,表面上是遵循贴近受众,但其实在无形中设置了一道语言沟通和信息传输的障碍。从地理环境上讲,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方言繁琐,存在不同方言区,就是同省市方言也是各不相同。从受众接受层面说,不同地域的方言差异十分大,能听懂这一地区方言的人不一定听得懂另一个地区的方言,所谓“十里不同音”便是这个意思,受众能够接受的范围自然非常狭窄,就算是许多受众勉强能够听懂方言,但是方言节目所承载的一些地域文化或独特含义,很多外地受众很难理解,从而阻碍了本地受众与外地受众之间的沟通,更不利于外地受众对本区域文化的认同。

同时,在一个方言区内,方言节目满足了区域人群的需要,使用本地方言的人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但这种语言上的优越感又会造成文化上的尊贵感,而对于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外来人群会感受到语言上的歧视,这种歧视也会转变成心理上的弱势感,进而产生对该地区的整个的排斥感,在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难以对本来陌生的城市产生认同,对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各区域间的交流形成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来自不同区域的组群的交流与融合,更不利于各类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也就阻碍了本地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三、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视方言节目发展思考

1.加强跨文化传播人才建设。

电视方言节目目前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跨文化传播人才建设,培养一批熟悉一定区域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貌,又掌握节目运作规律的采编、主持人队伍。因此,既要注意对采编人员引导、培养、灌输本土化的理念,又要在实践中挖掘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他们是方言节目和当地受众的代言人和传播载体,其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同时,要依据当地实际和受众的收视诉求,结合跨文化人才的能力和潜力,打造出一批受当地受众青睐的节目品牌,才能为电视方言节目品牌栏目的持续传播推进提供动力。在这方面,既要在方言民生栏目、服务节目上下功夫,更要在挖掘地域性的民族、民俗文化题材上寻找切入点。这样的题材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与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一脉相承,其亲和力和贴近性尤其突出,容易培养出忠实的收视群体,在具体的历史处境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构建一个这样的跨文化传播的场所,让人们既能获得本地区文化的身份认同,又能获得中国文化,全球文化的身份认同,这也是方言节目打造品牌的最大优势。

2.电视方言节目实行双语传播。

要以“双语化”促进电视方言节目发展。所谓“双语化”,便是给电视方言节目配上与方言同步的普通话字幕。这种方式和引进国外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做不仅能够发挥电视方言节目的积极作用,将能取得显著收视效果的非本地区方言的节目素材,用本地方言重新配译,借用方言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译制”的过程中体现本土文化对外来节目的重新诠释,而且还能够在响应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同时,使外来人员能够更快地理解方言的意义,同时和本方言区的人们一起享受方言带来的乐趣。

正如广东电视台的情景喜剧 《外地媳妇本地郎》,已经具有超过期的喜人表现,于是许多电视台将其引进,并用本地方言重新配音加工,继而播出。而上海的情景喜剧《红茶坊》也在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关键时机,推出沪语和普通话的双语版,这一市场化的重大举措,加快了它冲出上海,走向全国的步伐。

3.电视方言节目借助新的传播平台。

电视方言节目借助新的传播平台如全国性电视台、卫星传播与互联网传播等扩大传播范围。方言节目突破区域性的流通,在全国范围引起轰动的还要数年的春节晚会上播出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这个用东北方言演绎的乡村故事,让全国人民领略了方言的艺术力和影响力。当瞬间成为永恒,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样式也随着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广泛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幽默、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于是历年的春节晚会上,方言小品层出不穷,都成为脍炙人口广泛传播的作品,流行一时。

卫星电视以及互联网电视的出现,也为电视方言节目传播提供了平台。如重庆电视台创办的电视栏目剧《雾都夜话》,它用重庆本土群众、本地方言演绎真人真事,观众对这档独树一帜的节目反响非常热烈,收视率居高不下。

这一节目随着重庆电视台的卫星传播,也从重庆市走向了全国,节目播出频率从周播发展到日播,创造了一个电视节目十余载不衰的奇迹,使各大媒体对方言节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方言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形式,被确立在一个固定频率播出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中。

[1]单波、石义彬、刘学:《新闻传播学的跨文化转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美】 萨默瓦:《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深圳技师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跨文化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