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凯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孙中山与皖、奉军阀建立同盟的动因及影响初探
乔 凯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孙中山晚年政治活动中多与中国近代军阀有所联系,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国革命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有关,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并分割中国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孙中山为了能进一步的瓦解军阀势力,与皖、奉军阀建立了“三角反直同盟”,这是孙中山坚决反对军阀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客观的加速了近代军阀覆灭的速度,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孙中山;“三角反直同盟”;皖、奉军阀
孙中山晚年与军阀的斗争道路是曲折、复杂的,在斗争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孙中山表现为对军阀这一社会阶层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斗争越来越坚决,彻底消灭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与民主是他革命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表现在斗争过程中与军阀公开的秘密的合作和谅解,讨伐军阀与军阀混战混乱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的斗争方式有其主观原因,同时与当时国内外客观环境有关。建立三角反直同盟是孙中山与军阀斗争的一种策略,通过对这一策略的实施和最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孙中山坚决反对军阀及其后台帝国主义的意志是强烈的。
孙中山于1920年和1922年先后与皖、奉两个亲日派军阀建立了合作关系,孙中山选择联合皖、奉反直的动因有以下几点:
(一)孙中山首要反对对象是控制中央并对孙中山革命事业有直接威胁的北洋直系军阀。从两者的目标看,吴佩孚作为直系的首要人物要以武力统一南方,孙中山是直系军阀眼中统一南方最大的障碍,而孙中山北伐首先碰到的就是直系的军队和地盘,两者处于争锋相对的位置。从两者所处局势看,陆荣廷、沈鸿英、陈炯明等作为直系的同盟者或支持者,势必阻碍孙中山北伐的进程。因此孙中山当时正处于内有地方军阀排挤,外有曹、吴直系的压迫,财政方面也十分窘迫,因此在选择联合者时,与直系军阀没有调和的余地,只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与皖、奉结盟倒直,利用军阀之间的冲突来保存和发展革命势力。
(二)直皖、直奉战争后,皖、奉对反直欲望更加强烈。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后段祺瑞被迫下野,结束了皖系对北京政府的控制,同时直系加紧对皖系残余的收编和打压,致使皖系在战后一蹶不振。段祺瑞不甘心于对中央政府权利的丧失以及战败的耻辱,想方设法进行反直活动。孙中山在皖系战败后给国民党人何民畏的信中说道“刻下段氏失败,北洋派势力自断一股;而我方原定目标,亦以消灭。自我方言之,未始非最大利益。今彼派既将段氏打倒,直、奉之争乃又继续开幕。盖直曹奉张,其野心皆无底极,而两方势力又莫能相下……而皖系之余烬,又必不能不附我而图报复”。[1]286孙中山通过前期的主动联络以及此时段祺瑞等皖系军阀处境困难急需帮助的形势,加深两者联合反直意愿。1922年的直奉战争后,奉系战败,张作霖亦不会甘心失败,反直是必然要进行的。基于当时皖、奉有强烈的反直意愿,孙中山与皖、奉联合更有利于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发展。
(三)孙中山通过与皖、奉合作牵制直系对南方反革命势力的支持,以便完成平定广东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孙中山在与军阀进行军事斗争中有一个战略方针就是在广东建立根据地,但在“三角反直同盟”建立和存在的时间内,广东先有桂系军阀的盘踞,后有陈炯明的叛变和割据,孙中山一直没能将广东平定。孙中山很清楚当时他的力量,南方如果不能稳定,北伐是无法实现的。孙中山在分析联段讨桂时说“目前之为患者,心腹为大,外敌为小;而吾党先有之力,攻桂为易,攻北为难。”[2]246所以通过联段来统一南方是符合当时形势的。
孙中山在整个三角反直同盟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与孙中山作为倡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以及利用同盟来击垮直系军阀并促使北洋军阀内部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有关。北洋军阀之间的三次战争不仅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之间尖锐的矛盾,同时也反映出军阀的阶级本性。孙中山巧妙的利用帝国主义和军阀们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时局环境,坚定不移的与军阀及帝国主义作斗争。这一过程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孙中山与皖、奉军阀合作策略的实行,加深了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1920年直皖战争和1922年、1924年的两次直奉战争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北洋军阀为掌控中央政权的斗争引起,孙中山与皖、奉军阀合作的策略也客观上起到加深北洋军阀矛盾的作用。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6月,孙、段都有互派亲信接触、谈判,分别以南北政府的代表身份对国家统一的相关事宜进行协商。1920年6月唐绍仪以南方议和总代表的名义重申:“为永久和平计,对北方提出和议八条,尤意宣布密约及声明军事协定自始无效为要义”。孙中山与唐继尧表示将“倡率将士,共济时艰,苟有利于国家,惟力是视”。[3]2686月 23日,段祺瑞电王揖唐转孙中山表示愿意“同舟共济”。孙、段的政治谅解实现加速了直皖战争的爆发,导致孙中山等四总裁与段祺瑞的南北和谈没能实现。孙中山与张作霖的联合是基于孙中山要北伐,张作霖要入关,两者的共同敌人是吴佩孚把持的直系军阀,在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和陈炯明叛变革命后,孙张的联系变的密切,双方开始有核心干部进行往来,使得以粤皖、奉三方势力与直系形成对敌的格局更加稳定,而这正是孙中山联合皖、奉的策略所在,以军阀遏制军阀,加深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并使北洋军阀分裂溃散。
(二)孙中山联合皖、奉军阀的策略有助于孙中山重建广东政权,开辟革命的新局面。1923年孙中山回到广东以后讨伐沈鸿英、陈炯明。在战争的过程中由于有皖、奉的牵制,直系军队只能小规模的参与战斗。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给张作霖的信中说到:“一年以来,率蒙我公资助,得以收拾余烬......而广州根本之地,得以复还。此皆公之大力所玉成也”[4]439,信中不免有客套成分,但由此可知孙中山的确得到过张作霖的资助。
(三)孙中山在实施这一策略的时候,反映出他对军阀和群众关系上的一些模糊认识,这些认识对革命事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孙中山对于如何实现其理想,更多是寄予有力者、主义和民意,这是孙中山屡次对军阀抱有幻想并屡受挫折得一个认识因素,没能正真发现巨大的群众力量。正如汪精卫1922年9月与张作霖联系后回粤所发表的谈话,强调处于暴力时代,没有力量的支撑是难以实现革命的,所以秉民意与张作霖联系,是希望得到援助。汪精卫公开谈话的虽然能为“反直三角同盟”壮大声势,但这样做无疑会模糊孙中山革命的旗帜,导致人民对孙中山主义产生一些误会,认为孙中山的斗争也是一般的政治权力斗争。
(四)孙中山联合皖、奉军阀在社会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派与无产阶级力量的联合。孙中山联和皖、奉在其表面虽然没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参与,但张作霖作为日本在中国扶植的军阀,日本不可避免的会左右张作霖。对于日本这个在远东地区最具侵略性的国家,中国人民群众对其的憎恨程度很深,以至于人们在看待孙中山与皖、奉联合的事情上,掺杂了对日本帝国主义憎恨的情感在其中。
孙中山晚年与军阀的斗争即艰难又复杂,孙中山联合皖、奉反直策略的实施,客观上加深了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起到加快分化北洋军阀的作用。1924年10月直系军阀的失败预示着三角反直同盟的结束,但孙中山仍设法维持同盟的存在,这是孙中山在实施联合皖、奉反直的策略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策略为彻底的反军阀、反帝国主义所做的努力。
[1][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习五一.孙中山与奉系军阀[J].近现代史研究,1986(6)
[6]陈先初.孙中山与反直三角同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3)
[7]刘富书.孙中山与军阀[J].民国档案,1994(4)
个人简介:乔凯(1990-),男,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