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剑飞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梦传承的贡献进行研究,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了主要目标。因而,以人为本就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实现幸福的基石。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民族理论也成为许多哲学家思考的内容,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为逻辑终点的一个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民族团结,定义为了关系百姓福祉,与民族未来相关的长远大计。当下资源的缺口加大,加之民族团结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必须及时的更新观念,把民主团结、友好合作、实现共赢的民族团结理念当作准则,将民族团结放到显著的位置上,并将其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新兴的合作于兼容,以此来助推美丽中国的建设。人类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民族团结决定了人的生活民族团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团结也在很多方面左右着人们的幸福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自然界与人类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人类也在反作用的改造自身建设。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的过度透支以及片面关注自身的发展,对于民族团结的建设和自然界的长远发展考虑不足,致使了人类和人的发展之间爆发出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人和人的幸福感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作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的思想武器。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智慧。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之间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指导和改造中国民族政策, 开创中国梦发展的新道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是解决相应的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共赢和大团结。根据对行动指南的分析来看, 在中国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思想进行建设,更是通过对其丰富的思想认识来发展自身,促进了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 在我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 ,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不断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 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促进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也是重要的行动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梦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经济传承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针对各个城市与其相应的政策调整,采取规范化管理,进行标准的建立及其完善工作,对于一切企业,一旦发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就要按照法规要求,坚决予以制止。同时,也要从观念上,革新传统观念,摒弃唯GDP增长论,要逐渐和平统一优先、保护优先为主的和谐发展的方针,把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团结一致、促进发展的角度上过度。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制度传承
从制度保障的角度来看,作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要完善和健全不同领域民族团结方面的政策法规,并在落实方面加大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推进民族团结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同时,还可以将生态民族团结的建设和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当中去,落实生态民族团结的治理责任。另外,对于基层的环保干部要对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健全队伍建设,保障在执法和监督的过程中,准确到位。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民众传承
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要树立起公德意识,把做文明人当做自己的准则,树立责任意识为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要从现在起加强民族团结。同时要从小事做起,做到文明礼让,规范行为。建设民族团结,实现“美丽中国”,是我国经过多年实践,汲取了国外发展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路径,它可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升的束缚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文明模式。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将现代化建设与自然民族团结有机结合,在社会上,形成新风尚、新理念,为人类实现幸福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未来发展
我国当下尚未完全脱离旧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部分人依旧急功急利,片面的依靠着拼资源、不利于民族团结。很多城市为了经济的高增长,利用高消费、低效率取得一些眼下的财富,这样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实在是得不偿失,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后的民族团结,不可能孕育出人类的幸福感,民族团结的建设以及迫在眉睫的民族团结保护都是刻不容缓的,社会未来的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要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这样发展才变得有意义。
四、结语
建设民族团结的目的就是可以给人民建设处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安居乐业,全面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民族团结建设,将其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全过程中去,并全盘考虑。
参考文献:
[1]刘艳萍.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为视角[J]. 贵州民族研究,2015,(06).
[2]马玉欢,陈明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梦的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3]龙晔生.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践行四十年[J].民族论坛,2014,(06).
[4]李颖.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魏涛.将中国梦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之中[J].学理论,2013,(24).
[6]戴开尧,王志谦.李维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論中国化的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4).
[7]郭志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8]赵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