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农科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2017-11-23 21:29玄远程
职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

玄远程

摘 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农科专业课教学实际出发,探索总结了创新运用早期专业启蒙、同步施教等六种教学方法的显著效果,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农科专业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农科专业课 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农科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以下是笔者进行的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一、早期专业启蒙法

中等职业学校农科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农业生产这一广阔实践课堂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长,仅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很难达到巩固理论和形成技能的目的。为提高教学效果,自新生入学就依据学生及专业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结合本地生产实际进行专业实践,使学生提前对所学专业内容有感性认识,并进行初步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课教学深入开展,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知、理解与实践。

二、同步施教法

同步施教法即农科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与农事季节同步实施的教学方法。为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并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的实践机会,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应根据本地农事季节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根据迁安市的物候条件,地膜花生播种适期在4月15日至17日,露地花生播种适期在4月26日至30日。為此,笔者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花生播种理论教学安排在4月初,将实践教学安排在花生播种适期,将花生的收获与贮藏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在9、10月份。这样安排,实际是用农事季节这条线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贯穿起来,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三、总结归纳法

指导学生总结分析所学知识,归纳规律,实现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比如,在作物栽培课程教学中,各种作物的种植密度因土壤肥力水平不同存在差异,学生一种一种作物地背,很容易记混。为此,笔者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有分枝、分蘖的作物,肥地宜稀、瘦地宜密;靠主茎成穗的作物,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作物种植密度规律,学生只要理解并记住规律,就无须单独记忆小麦、玉米等某种作物的种植密度了。

四、编制顺口溜法

针对有些内容学生易理解但难记忆的情况,采取把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编成顺口溜的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蔬菜分类法时,按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可把蔬菜划分为白菜、食用菌等11类,笔者将各类蔬菜的名称编成顺口溜,即“白菜根菜绿叶菜,葱蒜茄果瓜豆类,薯芋水生多年生,平菇木耳(食用菌)是蔬菜”,让学生便于记忆。

五、广义分析法

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但只要稍加广义分析,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生初学土壤与肥料课程时,普遍会觉得土壤肥力这个概念很抽象、难理解,容易将土壤肥力误认为土壤养分。为此,笔者采取对该概念进行广义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认清冬季北方土壤温度低,即使养分充足,露地土壤作物也不能生长;作物缺水干旱致死是因为土壤缺乏水分等原因;分析土壤肥力必须从土壤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四个因素综合考虑,四种因素协调程度越高,土壤肥力就越高。通过这种广义分析,较好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六、恰用类比法

运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恰用类比引发诱导,促进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关于昆虫“龄”的概念的教学,针对往届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较困难的实际,改直接传授为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人的“年龄”、猪的“月龄”、鸡的“日龄”等概念,使学生分析归纳出“人过一年增长一龄,猪过一月增长一龄,鸡过一日增长一龄”,进而讲解昆虫是每蜕一次皮就增长一龄,它的龄可类比地称为“皮龄”。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理解昆虫“龄”的概念就容易多了,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善。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必备的基本要素,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师讲授或指导学生开展理论和技能学习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农科专业课教师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既是一个永久的教学工作主题,也是一个不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迁安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