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洛佩兹++张建国
有一次,我和雷·施温伯格乘直升机沿巴罗海峡飞行,看到一头孤单的北极熊正横穿冰面朝南行进。“我想跟踪它,”施温伯格在引擎的噪声中吼道,“我想下去,就跟踪它。”然后,他眼珠转了几下,自己先笑了,因为那不可能。
我透过飞机窗户,望着北极熊前面几百平方英里的冰面。我想,即使我们可以跟踪它,我们怎样才能得体地归纳所看到的信息呢?我们在那儿会错过哪些信息呢?我又回想起威尔弗雷德·塞西杰的沙漠散文,这位作家曾与贝都因同伴在鲁卜哈利沙漠旅行。北极使人想到沙漠,不仅因为它也缺乏水分,也有着裸露地貌,还因为它也给人类生活造成压力。它垂青坚毅务实的人,垂青在荒凉环境里能意识到最模糊的生命迹象的人,这些环境在未受训练的人眼里,似乎平淡无奇,了无生机。它还垂青有着食肉动物的敏锐,能捕捉到细微迹象,捕捉到能透露真情的细节的人。来自文明化文化的人丧失了“土著人的眼力”,评说这一现象的人士背景很广,诸如,既有描写满洲土著居民徳尔苏·乌扎拉的弗拉基米尔·阿瑟尼夫,又有描写喀拉哈里沙漠居民的劳伦斯·凡·德·普司特。
说出动物在做什么,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观察;学会如何观察,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与因纽特人相遇时,他们会谦恭但却反复地提起这一看法。他们试图说,有人感觉不敏锐,在北极各地不能明察秋毫,对长期观察不感兴趣,这些人所做决定的不可挽回,令他们非常不安。听到这些观点时,我的本能反应是点头赞同;但我为此也思索到其他问题——西方野外生物学家在场时,我们是多么依赖他们来为我们充分而准确地讲述动物在做什么。我们多么希望,这些生物学家在做研究时,能重获那近似“土著人的眼力”。
我正在观察的北极熊消失了,直升机的门框挡住了视线。
跟踪北极熊,或只是沿着它的踪迹走,就像因纽特人笑着说的那样,“的的确确是在了解某些东西。”不仅要了解北极熊的去向,还要了解它是如何应对沿途出现的情况。一系列的踪迹或许表明,北极熊在哪儿跳了起来,然后落地,并转向而行——你会四处张望寻找让其受惊的证据。走在母熊身边的小熊,其踪迹在某个地点消失了,原因是,在寒冷天,从此地开始,它让妈妈驮着走。在海冰上,北极熊的踪迹会沿着冰脊(海豹巢穴可能建在此),在冰脊背风一侧,距冰脊100英尺处左右。转向峡湾的踪迹让你茫然不解,直到你看到鸟类群栖处;原来,北极熊在鸟栖息处下面找寻死鸟儿吃。公熊的踪迹可能跟母熊的踪迹交叉,然后转为同一方向。另一串北极熊踪迹会突然转弯,然后径直向前,直线踪迹尽头是海豹的呼吸孔,旁边有北极熊耐心等待猎物的痕迹。高耸断崖下的踪迹表明,七月的一个上午,为了避热,北极熊曾在这里捕猎。
你会发现,六月份肥胖的北极熊和十月份瘦削的北极熊,其步伐是不一样的。北极熊的足迹表明,它一直避开厚雪;春季,北极熊会避免横穿正在融化的冰面,因为上面的针冰会扎破它的脚。在薄得连人的身体都支撑不了的海冰上,会看到北极熊的踪迹,它像水黾一样从上面滑过,整个身体趴到冰面上,胸脯几乎贴到冰面了。
这些迹象显示,在这片景观中生存,北极熊靠嗅覺和视觉;它对热的环境很在意,尤其是夏季。因而它要找凉爽地方。
追寻并细察了数百组类似踪迹后,北极熊生物学家形成了一些确定的印象。夏季,公熊主要待在海岸附近,而母熊则倾向于带着熊崽和小熊到陆地上四处活动。北极熊经常从山口、沟壑和其他有特征的地貌通过,这表明,经过这里的路线要么是其横穿地峡的习惯性路径,要么是其遇到难走的冰面或无冰水面绕行时偶尔经过的一次性捷径。(要想走捷径的话,动物对相关地域必须非常熟悉,好像头脑中装着该地的地图——仅凭印象是不行的。北极熊如何在头脑中形成了类似地图的认识,并加以运用,这是有关它的最有趣的问题之一。)
通过观察天象,运用风向和洋流知识,因纽特人能顺利穿越崎岖不平、变幻莫测的海冰,但北极熊是如何把握行进路线的,却无人知晓。但北极熊每年都会径直前往海豹聚集区,然后再返回核心穴居区繁殖后代,它们总能从离海岸几百英里外的地方准确抵达岸边。在有永久性地标的陆地上,它们能不迷路已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但在海上,每年冻结的海冰面貌都不相同,而且,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冰脊或冰间水道,洋流中浮冰都会移动,就是说,海冰面貌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北极熊依然不会迷路。在一些稳固的冰面上,北极熊行走数周,都不会看到远方绵延的湛蓝地平线曾被什么东西阻断过,它面前只有“没有尽头的苔原,无尽头的、冷艳的蓝色天穹,以及冷艳的白色太阳”。
它们每天前行不辍,判断方向,带着目标云游。
北极熊的黑色大鼻子不断把凉空气吸入鼻腔,以探寻异味。母熊会爬到一大块多年积冰顶端,站起来瞭望冰块那边的苔原。它会用前爪遮挡三月刺眼的阳光,然后继续前进。行走在重新结冰的冰间水道上,它会暂停下来,一只爪抬离冰面。它的头歪向一侧,只有小耳朵在晃动。然后它把爪子放下来。在不同高度嗅了几下之后,它的头不再移动,注意力顿时集中。它找到了猎物。猎物,就在梅尔维尔子爵海峡的冰雪下面的某个地方,它或许明白,机会来了。
以前,生物学家只重视研究单个物种孤立的生命史,直到最近,他们才开始重视研究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加拿大北极熊生物学家伊恩·斯特林,把他的北极熊捕猎海豹研究,与环斑海豹暨海冰动态研究相结合,大大增进了西方对北极熊的认识。1974年春,斯特林在环斑海豹生物学家汤姆·史密斯的协助下,解释了阿蒙森湾北极熊数量的一次独特骤降的原因。他解释说,1973年和1974年之交的那个冬天,该地区降雪太少——结果是,除了少数几个隔离的地方外,那儿鲜有适合海豹挖雪洞的冰层。而且,冬季通常出现冰间水道的地方,那年冬天,那儿的冰层却很稳固,没出现断裂带。或许坚固的冰面也会影响海豹食物的集中。无论如何,许多海豹迁走了(史密斯做了标识的其中一只海豹,一直迁移到远在西伯利亚的杰日尼奥夫角),只有很少的海豹在本地建造繁殖用的洞穴,这样,许多北极熊要么饿死,要么离开。根本原因是,那一地区当年的降雪量不足。endprint
北极熊通常捕食的环斑海豹,是一种小的海洋哺乳动物,终年栖居在海冰上。尽管它圆乎乎的头部没有耳朵,它鼻部短小,眼睛大,面部与猫相像。它脖子短,肩膀宽,胸部发达,身体呈纺锤形,一如其他同科动物——格陵兰海豹,环海豹,斑海豹。而且,与这些近亲一样,环斑海豹离开水域就麻烦了,因为与海象或海狮不同,其鳍状后肢不能向前摆动,以帮助它在陆上前行。
环斑海豹是北极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据俄罗斯人估计,至少有250万只——但它们相对孤僻,很少大量聚集。每年四月初,小海豹出生在冰面上被雪覆盖的巢穴里。出生八到十周后,它们便可自立。成年环斑海豹六岁左右,在四月末、五月初产崽。有趣的是,它们以北极海洋食物链上两个层级的东西为食,不仅吃一种鳕鱼,还吃该鱼类所吃的浮游生物。幼崽断奶时间也有差别——如果海冰开裂得早,哺乳期也会相对变短——这是环斑海豹大小不一的部分原因。成年环斑海豹身长约40到60英寸,体重80到250磅不等。在生产、哺育和换毛期,环斑海豹进食少,体重下降幅度可达百分之三十。而且,在这一时段,其领地意识很强,有时甚至很具攻击性地守在呼吸孔附近,以至于幼年海豹如果通过错误孔道爬出冰面,就会被水中的另一只海豹挡在冰面上,不得入水,直至冻死在那里。
关于环斑海豹,人们有许多疑问,其中包括:在冬季的黑暗中,它在冰下如何找寻食物;它如何“记住”呼吸孔的位置,特别是在深海洋流中潜了很久之后。
环斑海豹浮出水面呼吸时,最易遭到北极熊攻击。爬出冰面时,它高度警惕,每隔二三十秒就会四处观察六到八秒;它打盹儿时非常靠近呼吸孔,以便随时逃入海中。雪洞里产崽的海豹,以及外部巢穴里的公海豹和不在生育期的母海豹,在积雪下创造了另一种栖居环境,相关情形随后再叙。
从北极熊的视角来看,海豹是行动敏捷、警惕性高的动物,只能在它易遭攻击的时候才有机可乘——浮出水面呼吸,或爬出冰面。北极熊在冰面上潜近海豹,或在水中悄悄地游向它们。这些潜近行为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判断力,能引发人类观察者的高度注意。
前文提到,一头母北极熊在梅尔维尔子爵海峡捕猎;它听到一只海豹正在上浮前往雪洞,从呼吸孔上浮时让海水发出了模糊声响。靠近目标时,北极熊的脚步几乎无声无息,其脚掌中间厚厚的毛,消解了它踩在海冰积雪上的吱扭声。它在头脑里定位海豹此刻的位置。離目标20英尺远时——她每前行一步就要停10秒,再走下一步停15秒,颤动耳朵聆听海豹的动静——然后猛冲过雪洞顶部,四肢精准地把呼吸孔紧紧扣住。海豹后路被断,彻底完了。
有时,北极熊用四十磅的爪子,只需重重一击,就能不出所料地砸碎海豹雪洞的顶部。但海豹雪洞往往很坚固,这样一来,北极熊不得不去挖掘。总的来说,五次中可能只有一次能挖成功。然而,北极熊能准确推测呼吸孔在积雪下巢穴中的准确位置,它进入海豹各种巢穴的突破口,总是呼吸孔。
很可能再也没有其他食肉动物,像北极熊捕获环斑海豹那样,用了那么多捕猎策略。北极熊会花上半个小时,耐心靠近停歇在浮冰边缘的海豹,它悄无声息地浮到水面侦查一番,再潜入水中。北极熊像是浮在水面上毫无威胁的冰块,缓缓飘向猎物;抵达海豹所在的浮冰边缘时,它猛地一下子从水中跃起,重重一击使海豹毙命。在冰面上潜近海豹时,北极熊的头伏在前腿上,用胸部和前腿缓缓向前滑行,充分利用任何可能的掩体。它把呼吸孔旁的冰刨得只剩下薄薄一层,趴在上面遮挡阳光,这样,下面的海豹就误认为,上面覆盖的厚厚冰雪还在。在呼吸孔旁等待时,它会堆一堵雪墙掩护自己。它还会经水下从海豹自己的呼吸孔冲出,直扑待在冰面上的海豹。
斯特林在野外观察海豹捕猎超过两千小时,关于北极熊,他强调了几点。首先,北极熊只是偶尔成功。鉴于各种因素,例如,各种各样的冰面,海豹数量,季节,北极熊的年龄和性别,海豹的年龄等,在一特定环境中,北极熊捕猎总的成功几率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二十五不等。在斯特林看来,在呼吸孔旁耐心等待海豹出现,是北极熊惯用捕猎技能中成功率最高的技能。(通过观察呼吸孔附近积冰的细枝末节,有时通过嗅到海豹的一丝气息,北极熊能推测呼吸孔最近是否常用,从而判断是否值得等待。)
年长北极熊特别有耐心。它们会匍匐在呼吸孔的下风向一侧,躲在海豹的视线之外,连续等上三四个小时。为了舒展肌体,它会起身坐在那儿,或静静地站起来;一听到海豹的动静,随时又无声地匍匐到冰面上。
浮出水面前,海豹总是先呼气;北极熊看到气泡或听到气泡的声音马上警惕起来。海豹先是头朝前经由纺锤形通道,钻出呼吸孔;在平坦冰面上,此孔看起来像一个低矮雪堆。海豹钻出时冲击出的少量海水,溅落到冰面上结成新冰。(海豹全靠爪子刨,使通道保持畅通,使呼吸孔不为冰所封。)北极熊必须计算精确,身手敏捷,给海豹致命一击。北极熊通常用一只爪子或两只爪子扑击海豹,同时吻部也要迅速跟上;用掌没能击毙海豹,它会用嘴把其咬死。“一切都配合得如此完美,”法兰斯·凡·德·维尔德写道,“熊掌、爪子、吻部、牙齿一起上,其攻击之迅速,让海豹几乎无回天之力。”
北极熊攻击晒太阳的海豹时,与其说是跑过去,不如说是扑上去。生物学家托尔·拉尔森在斯瓦尔巴群岛研究北极熊超过15年,当我问他北极熊的捕猎行为时,他说:“像猫。北极熊像身材庞大的猫。”我又问,它们动作快吗?回答是:“其速度快得让人简直不敢相信——哦,它们能不快吗?”再问,精明吗?答曰:“精明。每时每刻,它们都在盘算如何做。并且很有耐心。”
拉尔森、斯特林、丹尼斯·安德利亚史克、施温伯格等北极熊生物学家,具有长期的野外观察经历,他们经常对北极熊的能力做出评论。比如,它似乎能分析不熟悉的局势,并着力应对;遇上新东西,它能很快学会;面对惯常局面,它能别出心裁。“它们很精明,”拉尔森说,“正因为如此,它们能做非同寻常的事的传说,才经久不衰,比如,说它们使用工具,说它们推着掩蔽物前进。”
北极熊捕食猎物的种类很可观,每一种猎物的捕获方法都有所不同。它们在北极西部捕猎斑海豹和环海豹,在北极东部捕猎格陵兰海豹。在格陵兰岛海岸捕猎的髯海豹和冠海豹,更大更强壮。在冰间水道里或海上冰牢(savssat)里,北极熊可捕食别卢哈鲸和独角鲸。北极熊常捕食幼年鬓海豹,偶尔也会捕猎麝牛、海象、打盹儿的野兔,或脱毛期不能飞翔的大雁。它们也吃鸟蛋、海藻、苔原浆果。还吃腐肉。(靠吃弓头鲸尸体或搁浅死海象,北极熊可以活上数月。)北极熊一般不把腐肉吃光,由此可见其生态化生存的一面。身体健壮的成年北极熊通常只吃环斑海豹的脂肪,把其余部分留给从不会离得太远的随行动物;这些动物包括北极狐,绿灰色海鸥和塞耶海鸥,温顺的白鸥,以及到处乱飞的乌鸦。(冬季,北极狐出没在离岸很远的海冰上,完全依赖北极熊捕杀的猎物生存。)endprint
不同的是,带着熊崽的母熊捕猎时,母子会把猎物吃得干干净净。但它们也会吃成年公熊留下的猎物的腐肉。尽管不知道为何如此,但很明显,分享猎物对北极熊种群的兴盛至关重要。
北极熊不像狼和猎豹那样,喜欢群居和交际。北极熊的身体语言和发声似乎是受限的,即使使用,表达的意思也主要是渴望相互避开对方。人们通常发现,它总是单独行动——或一头公熊,或一头母熊,或一只母熊带着幼熊。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它们也聚到一起,有些相聚还令人难忘。
1874年,两位美国观察者看到,大约250到300头北极熊聚居在白令海峡的圣马修岛上,安详地“吃草,像公地上的猪群一样用鼻子拱来拱去”。(一位船长看到,一群北极熊在格陵兰岛东海岸一植物茂盛的河谷里游荡,他将其比作英格兰草场上一群吃草的绵羊。)每年九月和十月份,在马尼托巴省的丘吉尔角,大量北极熊在游荡,像圣马修岛上的北极熊一样,等待着海洋结冰,以便离开海岸,不再在夏季避暑地过休眠吃草的生活。
食物至少能用两种方式把北极熊聚在一起。一头北极熊发现了捕猎海豹的好地方,10到15头其他北极熊会在半天左右出现在这里。它们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冰牢里的和搁浅的海豹尸体也会让北极熊聚到一起。1980年,科学家在斯瓦尔巴群岛海岸发现,有56头北极熊在分享一头弓头鲸尸体。拉尔森说,科学家们搞不清北极熊如何得知相关情况。气味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北极熊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些还从很远的地方来。“哪儿出现了有利情况,它们就赶往那里,”拉尔森说,“而且火速抵达。”
即便在这些情况下,它们之间也很冷漠。它们只顾吃,相互之间很少互动,然后各自走开。一头领着熊崽的母熊碰到一头公熊,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形。她会马上跑开。两头公熊恰巧碰到一头发情期的母熊后,接下来的争斗会非常残暴和持久。(公熊间的争斗很常见,很少有六岁以上的公熊没有因此在脸上留下疤痕的。)另一方面,让人费解的是,偶尔也会看到两头年轻公熊一起出行和捕猎。
能持久的社会单元是一头母熊及其幼崽。它们通常会在一起生活两年,期间,母熊会教小熊捕猎。它们之间的社会性互动持续不断,饱含感情。年长北极熊通常默不作声,但恼怒时会发出响亮的嘶嘶声,会咆哮,以及磨牙;非常焦躁不安时,它们会发出低沉的嚓嚓声。但熊崽的发声技能倒是让人印象深刻。周围有人类观察者时,它们发出嘶嘶声,尖叫,呜咽,用双唇发出似含有水的拍击声,或用喉部发出隆隆声。科学家猜测,母熊可能通过几种简单声音跟它们交流。母熊提醒熊崽们注意安全的一个版本是,反复发出嚓嚓声,要求熊崽“在容易找到的地方活动,但不能走远”,提醒它们远离危险——正在靠近的公熊,不结实的冰块,狂暴的狐狸。
无论如何,母熊必须管束小熊,直到它们能自食其力,原因很可能是,它们会轻易干扰其捕猎行为,而它们母子却要靠此生活。(一位科学家告诉我说,母熊会带熊崽们走很远,直到它们累得蜷缩在一起睡着。熊崽们安宁了,母熊开始捕猎。)
小熊显然懂得潜近和偷袭等基本技能,只不过需要实践。或许母熊会给它们制造机会,通过实践指导它们;或许小熊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很多本领。它们最初捕猎海豹时很狂躁,也没耐心。只在呼吸孔旁守候10分钟,小熊就会放弃。它们会不顾一切冲过浮冰,一头扎进水里,去追海豹。和其他捕食者一样,强烈的需求感,对小熊下决心去成功捕猎,起着决定作用。母熊会给当年生的熊崽和满周岁的小熊创造这种需求感。
相对来说,北极熊繁殖后代极少,但它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养育和保护它们,因此,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存活下来。通常,小熊24个月到28个月大时,母子分开,小熊开始自食其力。母熊常常再次交配。小熊们会在一起待一段时间,但它们随后还是分道扬镳。此时此刻,北极熊的生存取决于是否学会了独自生活。在各个年龄段,这一过渡期的北极熊死亡率最高。
生物学家查尔斯·琼科尔总结了小熊独自度过第一个夏季面临的境遇。首先,小熊缺乏经验,而经验是成功猎手必备的特质。第二,由于身材娇小,它捕获猎物的能力比较有限(一只大的髯海豹或冠海豹可逃脱);它也没有足够力量在海豹逃脱前打破其洞穴。第三,它迫切需要食物,不仅仅为了继续长身体,而且为了在体内积存一层脂肪,以便在食物缺乏时汲取能量。第四,它必须学会自己认路,领会并记住洋流之间的关系、盛行的风、特定陆块的位置,以及海岸线的走向。最后,它必须应对来自年长北极熊的竞争,以及与它们的冲突,它们可能會抢走它捕获的海豹。
母熊的独特能力,是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新问题和难题,比如挖造洞穴,以及教熊崽生存技能。公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终年都是成功猎手(因为它们与母熊相比在冬季出去的次数更多),它有强烈的好奇心。公熊会探究海冰上看到的几乎所有东西。用进化论的术语来说,这种好奇心乃不失为一种机智。好奇心强的北极熊终将捕食更多食物。其不利的一面是,当今,北极地区建的油田和弃置的军事设施都越来越多,好奇的北极熊有时会惨死于它们探究的东西旁。
多赛特艺术(在北极地区,多赛特文化兴盛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00年)中有种著名的工艺品,考古学家将其称为“飘浮的熊”或“飞行的熊”。最著名的例子发现于一个叫作阿勒奈尔克的遗址,该遗址位于加拿大北极地区东部梅尔维尔半岛上一个名为伊格卢利克的村庄附近。这一工艺品由象牙雕刻而成,约6英寸长,雕刻于公元500年左右。该北极熊造型的头部和身体都是流线型的,前腿后倾,后腿尾随,看起来像在滑翔或飞行。后腿形状跟人腿有些相似,造型上雕有依稀可辨的骨架、脊椎和肋骨,颈椎和肢关节显而易见。下部——胸脯和腹部是横向凹陷的,躯体看上去好像缺一大块;颈部下边有个小槽,用可滑动的木片盖住,不难看出,木片曾经是赭红色的。
多赛特文化,特别是其晚期,主导者可能是制作这些雕刻工艺品的、有影响力的萨满教巫医。多赛特萨满教巫医在自我诱发性入定状态,感到灵魂“飞走”,与肉身脱离,前往海底或月亮上的精神世界。他们在那里为自己或为病人咨询神灵,祈求宽恕,说尽好话。他们的精神之旅常常得到有神奇力量和能提供帮助的精灵的陪伴,而在他们眼里,北极熊是首屈一指的精灵。北极熊能帮助这些萨满教巫医脱离肉体,使他们飞起来。(北极熊造型上雕刻的骨架,被认为是为了突出这种精神之旅而没有肉身参与。)endprint
这些雕刻品最有趣的特征之一是,它们实际上很贴近现实。起初,我觉得,它们像因纽特皂石雕刻品一样被模式化了。看到冰面上的北极熊后,我才发觉,被模式化的是我的观念。在多赛特雕刻品和现代雕刻品中,现实生活中的北极熊的姿态被稍微地夸大了——这让人想起土著人的眼光,这种眼光是现实主义的典型,其本质基于看似夸大的当地观念。
就北极熊深入海中,在萨满教巫医陪伴下一直抵达海底的说法,我曾经问过雷·施温伯格。“有一次,”施温伯格答道,“我看到,一连串北极熊足迹一直通往冰面上一个大洞的边缘,然后就消失不见了。根本看不到出来的足迹,浮冰区其他地方也不存在北极熊可返回冰面的出口。你很容易理解北极熊在海底到处活动的说法。”
如果你曾经看到,北极熊在清澈的水中游到30英尺以下,看过它们像海獭那样,在水中击水滑翔,旋转滚翻,你就不会对北极熊会飞这一说法感到奇怪了。
因纽特文化和前因纽特文化对北极熊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再现,会让人相信,他们的洞察力源于与北极熊的特殊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因纽特人和北极熊很相似,二者成功适应北极环境的方式基本一致。环斑海豹是他们的食物,尽管不是有些因纽特群体的主要食物。他们的捕猎方法——在呼吸孔旁耐心等待,各种潜近方式——都惊人地相似。(北极熊先于因纽特人到达北极,可能,因纽特人通过观察北极熊捕猎,学习了,或至少是改善了北极熊的一些捕猎技能。)像北极熊一样,一些因纽特群体冬季离开陆地到冰面上生活。到一个适宜捕猎海豹之地两周后,此处的猎物被两类猎手——因纽特人和北极熊——捕食殆尽,他们就换个地方。他们都在海冰边缘和海岸附近谋生。没了海豹,它们都有饿死的危险。
因纽特人和北极熊还都受到多变的严寒气候的影响,此类气候似乎也给他们增添了明显的成功忍耐的光环。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用同样的词语描述他们:“坚韧”“务实”“顽强”“有创造力”“善于学习”。同时,这些学者也注意到两者的一点不同。北极熊捕猎时偶尔似乎会发脾气。“我看到一头北极熊观察海豹半天,”一位旅行者写道,“用尽捕猎策略都不奏效,它就咆哮起来,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还往空中扔雪,之后跑开了。”还有观察者看到,没能捕捉住海豹的北极熊非常沮丧,马上气恼地击散凸起的雪堆,或不断用掌击水。因纽特人很少发脾气,在捕猎时几乎从不发脾气。在这些情形下,他们对失败的态度通常是一笑置之。
因纽特人和北极熊的密切关系并不难理解,原因如前所述,他们有着相似的自然生态,类似的居所;同时,因纽特人对成功猎手有深深的敬意。此外,北极熊蜕皮之后,看起来和人体有着令人窘迫的相似之处。但他们之间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互为对方的猎物。
在水中,北极熊惧怕逆戟鲸和海象,因为它没有一招制胜的手段。在陆地上,它对海象和人类也很警惕,但会潜近他们;一头饥饿的北极熊会考验两者的抵抗力。所有在海冰上的人一定会感到,他们随时都可能遭到攻击,因为他们肯定会想到,一头强壮、坚毅、狡猾的动物正在向他们悄悄靠近。在那崎岖不平的海冰上,北极熊能神出鬼没地靠近人类。被捕猎的恐惧感,还若隐若现地残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因为人类的祖先在非洲南部的热带稀疏草原上时常遭到捕食动物的偷袭。冬天的下午,独自在呼吸孔旁等待的人,不时地向隐晦的四周张望,下意识地在警惕是否有北极熊的脚步声,随时准备自卫——对这个猎人来说,这种恐惧感是真真切切的,始终挥之不去。
北极熊向人靠近时,如同潜近一只正在休息的海豹。其中有些时候,北极熊会猛扑上来,致命一击,结果人类毙命。但也有另一种结局,一些北极熊误算,死于叉海豹用的叉子之下,或刀子之下。后一结局,其中一些是很有男子汉气概的人刻意为之。那些时刻,他们心里不仅仅有恐惧,还有敬畏和钦佩。正是这些时刻,才使受到敬畏的一种存在物,在一种文化中能持续保持其至高无上的地位。“Tornarssuk”是因纽特人对这种存在物的称呼,意思是“力量的赋予者”。
与北极熊交手,拿整个生命去应对它,也是在和某种有个性的东西决斗。这种对决发生在一片静谧、致命而又崇高的旷野。如果你胜了,你发现自己在提升,如雨后春笋似的,不可遏制。能走出角斗场,意味着你彻底胜了。同时,你对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这是种独特的生活,生活在一片严酷的土地上,在此,你的生活需要深刻的识见、非凡的耐心和良好的心境。这是与北极熊接触的结果。这是来自北极熊的礼物。
北极旅行者克努茲·拉斯穆森曾问一位因纽特人幸福及兴奋的含义,后者回答说:“碰见北极熊刚留下的踪迹,追击速度比其他雪橇都快。”
相反,有些人对北极的了解只停留在地理学抽象的描述上,他们的梦想只是觊觎新大陆的丰富财富,在这些人眼里,北极熊是另一种情形。1597年冬,太阳早早升起,巴伦支及其同伴经常因北极熊而提心吊胆。前一年,北极熊咬死了他们当中的两个成员,现在,北极熊似乎不断在他们的冬季居所附近出没。他的部下不安地看着几个北极熊拖着大块的(搁浅鲸鱼)肉,在暗淡光线中走过。1597年4月15日,连续数周没看到北极熊后,他的一个部下自告奋勇,要爬到北极熊洞穴里,“但不敢深入,”格里特·徳·维尔写道,“因为眼前的一切实在太可怕了——白色的长毛从洞穴顶部,以及白雪覆盖、有爪印的墙壁垂下。”
除了徳·维尔的航海日志,后来,雅克布·凡·德·布鲁日也写了航海日志,描述1643年到斯瓦尔巴群岛的探险,其中也写到遭遇北极熊袭击的经历。在这两本日志中,北极熊的形象都是魔鬼般的掠夺者。在整个北极探险时期,这一形象一直挥之不去,北极熊因而不得不持续背负莫须有的罪名。诸如,北极熊像北极白狼一样,突然大量聚集在雾蒙蒙的海滩;它们掘开坟墓,把尸体撒落一地,在人类眼里,此举比它们把尸体吃了更不吉利。它们迈着硕大、悄无声息的脚,大胆进入营帐;适应了海冰的开裂声和爆裂声,它们听到枪声不会惊恐。来到给养储藏窖,勘探人员发现一片狼藉——几袋面粉被北极熊拉得撒往一个方向,睡袋被拉往另一个方向,装备板条箱被扯成一条一条的,食品锡罐也被一爪剖开;因而,他们有被冒犯的感觉。吃北极熊肉的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他们被北极熊戏弄了,也就是中毒了——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后,会遭受令人厌烦的嗜睡症,剧烈头痛,脱皮,脱发;或者,吃了北极熊肉后,患上旋毛虫病。endprint
离开熟悉环境,乘船远行到数千英里外,一方面,欧洲人的确有所恐惧,另一方面,船上的恶劣条件也使其神经紧张,结果,他们看到北极熊就射杀。这一行为出于狭隘和自以为是意识。后来,杀害北极熊成为人们到北极旅游所期待的一项娱乐活动。游客常常在甲板上枪杀北极熊,拿北极熊来练打靶。1896年一个悠闲的下午,在阿蒙德森湾,一位捕鲸船船长无事可做,为了解闷,竟射杀35只北极熊。好奇心强且不具攻击性的北极熊,很容易被船舶吸引,在它们眼里,船舶在浮冰里漂游的方式很怪异,结果,它们屡次靠近,屡次丧命。1875年的一大雾天,一艘捕鲸船的船员在船只旁与陆地相连的海冰上踢足球。正踢得尽兴时,一只北极熊突然出现,并开始在球员中来回追逐足球。踢球捕鲸人逃之夭夭。一些人写这些故事只是为了证实,他们生活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还要被冒犯,被戏弄。这样,他们就以殖民者的冷漠态度射杀北极熊。
十九世纪,人们对待北极熊最令人不安和应受谴责的行为,是卑鄙地操弄母熊和熊崽之间的亲密感情,这是当时捕鲸和捕海豹船员的通行娱乐方式。威廉·斯科斯比讲述了海象捕猎者的故事。他们用火烧海兽脂招引北极熊,引来了一头母熊和两头幼熊。母熊把幼熊安置在附近,开始从火堆里往外扒海兽脂。北极熊与烈火作战时,捕猎者躲在甲板上的安全地带观察着。他们朝母熊扔小块海兽脂,母熊拿过去给幼熊吃。当拿着最后一块靠近幼熊时,捕猎者射杀了两头熊崽。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它“用爪子先扶一头熊崽,再扶另一头,竭力要让它们站起来。”它走到一边呼唤它们,然后舔其伤口。它又走到一边,“站在那儿呻吟一段时间,”又走回来用爪子抚摸熊崽,“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慈爱。”看烦了,也可能是出于羞愧,海象捕猎者也射杀了母熊,使它和熊崽都暴尸在海冰上。
有时熊崽会被活捉,放到动物园里,或作为礼物送人。1876年11月,爱伦·杨爵士在汽船甲板上射杀了一头母熊和它的一头熊崽。另一头熊崽被套锁活捉,作为礼物送给威尔士亲王。这头熊崽拼命挣扎,最终还是被锁链套住,并被拴在甲板的带环螺栓上。母熊被屠宰,它的毛皮被裹在熊崽身上,以平息它的情绪。三四天后,熊崽成功地从螺栓上挣脱。随后的航程中,它被装进船上一个小笼子里。熊崽连续咆哮数小时,并竭尽全力拽拉仍套在脖子上的锁链。它还要受船上的狗折磨,因为狗偷它的食物,咬它的爪子。它的食物来源可想而知。汽船抵达英格兰后,熊崽平趴在笼子里,浑身抽搐,不停喘息。它一周后就死掉了。“如果它活着的话,”弗兰克·巴克兰在反省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北极熊的态度时,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它一定会是自己故土和种群的佼佼者。”
当然,这些故事发生在另一个时代,但那种猥琐的戏弄,不明智的麻木,以及驱动那些人的虚伪冒险意识,却不仅仅存在于那个时代。这一切仍在危害着我们。对那些人来说,北极熊没有任何固有价值,不具代人祈福的精神力量,也不能提升人类的生活层次。其死亡方式充分表明,它们只不过是违背人们意志的牺牲品。相比之下,在同一时期,因纽特人杀害北极熊是在一种尊重的氛围中进行,伴随着必不可少的、含蓄的精神抚慰。例如,用一些礼物来抚慰被杀害的北极熊。这种抚慰行为有时被斥为“迷信”。说一些话语以提醒自己目前在干什么,被称为“自省法”,这与因纽特人上述抚慰行为很相似。
欧洲人在北极地区感到很不自在。对他们来说,北极熊只不过是一片不适合居留的土地的偏执冷漠的标志。他们对自己当初残忍地对待北极熊感到懊悔,无论如何,这些懊悔最终都变成了对它的崇拜;但从北极熊的角度来看,那种意象实际上是西方人对他们自己的一种怪异的想象。德·维尔笔下潜行劫掠的、幽灵般的北极熊,先是成为西方进步的障碍,接着成了玩物、麻烦制造者,最终却变成了依稀可辨的高贵生灵,终日游荡在荒凉之地,背负着忧郁思绪。北极熊俨然成了浪漫、疏离、自恋的生灵。
直至当今,因纽特人讲述的故事中,北极熊最常见的形象都是这样那样的帮手或同伴,像一个力量赋予者。但它也以“十腿熊”或“多腿熊”(kokogiaq )著称。有一年冬天,有一次,到某个方向打猎的人们,好像从没回来过。原来,他们在那儿碰到了一头十条腿儿的北极熊。人们看它时,十腿熊就把腿转动一点儿。看上去好像人们在冰上绕圈子。因而,其他人也去那儿观看。这就是十腿熊把人迷住的原因。最终,一个人使北极熊跟着他走。他把北极熊引到冰上一处无法转身的地方。然后,这个人迅速绕到它的背后,用叉把它杀死了。人们如今再去那里打猎,总能平安回来。
故事一般都是用这类方式讲述的。
在有关“力量赋予者”或“十腿熊”的故事里,常常包含着一些暗示,不仅暗示北极熊的生物学特征(楔形身体会卡在冰隙里,而人可以通过),还暗示它的个性。例如,一个北极因紐特人的故事,就凸显了北极熊忧伤地四处漫游的原因。一头北极熊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已婚女性,他告诫她,千万不要把他们见面的事告诉她丈夫,否则她丈夫肯定会来杀他。但她可怜自己丈夫一直捕猎不到北极熊,她就告诉丈夫自己情人的住处。从远处,北极熊听到了那位妇女晚上和丈夫的低语,于是妇女丈夫到来之前就离开了家。他径直来到妇女的雪屋外。他抡起双掌把雪屋夷为平地——然后双掌黯然垂下。感到被背叛,北极熊不胜哀伤,从此踏上漫长而孤独的旅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