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韦雷
摘 要:贵州在明以前长期处于分散状态,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州设置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即贵州行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搜集有关贵州在武术方面的内容。得出滇黔地区并非真正的武术荒漠,而是有大量的民族武术内容,有的甚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在武举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贵州少数民族中有丰富的拳术及器械,但从今天来看,在传承上有很大的问题,甚至有的已经失传。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滇黔武术也应该受到重视。
关键词:滇黔武术 贵州 国术 武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005—04
云贵简称滇黔,滇黔属高原地形,高山林立,交通不便,独成一体,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以云贵为主的滇黔文化。滇黔文化源远流长,滇中和黔是古人类长时间活动的地区。滇黔文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经过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交流、冲撞、融合,因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总而言之,“滇黔文化是多民族、多区域、多形态文化汇集的产物。”[1]
武术文化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武术研究就是把武术置于地域文化背景来探讨的。郭志禹等学者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一文中认为,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研究思路为:武术文化区域——武术文化圈——武术文化丛——武术文化特质——“武术文化圈”的武术共性文化特征——地域武术文化特征。[2]他们认为构建地域武术文化基本理论,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是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新颖的研究思路,但不管如何,从武术文化的地域性来看,在滇黔文化孕育下,滇黔武术必然也有该地域的武术文化特征。本研究将以贵州武术发展为例,力图厘清贵州武术整体发展脉络。
1 滇黔文化与滇黔武术文化
1.1 滇黔文化
从整个滇黔历史来看,这里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华夏文化最早的诞生地之一。滇黔文化,主要由“滇文化”与“黔文化”两部分合成。历史上,滇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但滇黔也并非完全独立于政治中心之外,而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如春秋战国时贵州的夜郎文化,就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的影响,尤其自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滇黔文化的发展。
1.2 滇黔武术文化
在滇黔文化的孕育下,滇黔武术也自有它的风格。目前,对滇黔武术有明确研究的是郭振平等学者,在《滇黔武术特征分析》[3]一文中,从“地无三尺平”“歌舞之乡”“动植物王国”“节日之乡”“傩戏之乡”“少数民族种类之最”为切入点,总结出滇黔武术有“山地性”“舞美性”“普遍性”“丰富多样性”“神秘性”及“合融性”的特性,详细阐述了滇黔武术文化的特征。以上学者更多的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对滇黔武术进行研究,自有它的价值所在。
2 贵州武术源流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起初的最大目的是使人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人与兽斗”与“人与人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尤其促进了与武对应的各种武器的创造更新。武术的发展需要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才能与时俱进,历久不衰。
贵州在明以前长期处于分散状态,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州设置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即贵州行省。清雍正年间,对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据《贵州省志·体育志》[4]记载,贵州武术自西汉时期开始,受中原文化以及外来武术流派影响,经过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以呼吸和功架为内容的流派拳种。唐、宋时期,贵州武术再次吸收外来武术文化,集多民族武技、医术、健身气功于一体,孕育出黔派武艺,并开始形成与全国统一的武举制度。武举制度在贵州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武术的发展。
3 贵州武举发展概况
3.1 武举概述
为了改变唐朝中期以后武风渐衰的风气,武则天决定开设武举,并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式实行。武举的主要考试内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科目。武则天广开仕途,选拔具有军事才能和武艺出众的人才,武举为唐朝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唐朝是武举的创制时期,但它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武举正式形成制度是在宋代,但受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艺的发展,导致宋代的军队作战能力降低。武举在元代时被废除,到了明代时又重开武举。但即使是在明代武举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受战争与政治的影响,一度被废除。直到弘治六年(1493),颁布武举法,并经过其后数朝君臣的不断修改补充,逐渐完善。习武之风日盛,提高了明朝军队的作战能力。清代非常重视武举,其基本沿袭了明末的武举制度,改革其中的弊端,使武举朝着文武并重的方向发展。但到了清代末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废除,至此,武举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3.2 贵州武举的发展
3.2.1 武学与武生
据《民国水城县志草稿》[5]记载:“乾隆四十二年,读书上进者多,又由平远州拨时丰、岁稔、崇信三里并学额三名,归水城人考取,定位额,进文、武学各五名。”武学,原指古代的军事学校,一般专为国家培养武备人才。武学创始于唐,到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形成完备体制。自宋以后,只有明代设置过这一机构,并无定制。而这里出现的“武学”与前面所说明显不是同个意思,即不是武备学校。这里的“武学”结合文意,带有学科性质。
武生,如今多指京剧中扮演擅长武艺的角色,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大类。而下文所说的武生与京剧中实有不同,根据《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6]第三章-文化情况,在科举中记载:“至乾隆二年,始设荔波县学。岁试取进文生八名,武生八名,科试文生八名,廪生四名,三年一贡。”显然这里的“武生”与京剧中的意思不同,在这里是指以武为主学生的简称,性质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理科。除荔波县外,贵州其他属县都有武生的记载,如《民国威宁县志》[7]学校志中也有记载,“岁试取入学武生二十名,又廪生,州学三岁,贡二人,谓之学贡。”武生有学额限制,学额就是科举时代考试录取的学生名额;而这一名额是通过岁试来决定的,这些武生就是通过这一制度而选拔上来。另外,贵州也有很多武童生和武附生等很多与武举有关的記载。endprint
3.2.2 明清時期贵州的武举发展
自明朝建立贵州行省,武举逐渐步入轨道,根据资料来看,发展相对较好的时期应是清代以后。清代武举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依次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据《民国镇宁县志》[8]镇宁县志卷二记载,武童小试:“以跑马、射箭,三条为外场;射步箭五条为进内场,拉十厘弓,提一百六十斤石墩亦为内场,又持铁刀百斤以上长数尺在胸旋谓之胸花,背旋谓之背花。武庠乡试:“行宾兴礼,不录遗,不锁闱,不撤棘,马射为外场,在外校场。步射、拉弓、提墩、舞刀皆为内场,在内校场。武举会试:步骑射、弓、刀、礅、球、射皆同武乡试。”从上可以看出,武举考试非常重视射箭,这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非常重视射箭,对武举亦加重视。以上还提到内场和外场,用今天的话来说,内场注重考理论,外场注重技术。到嘉庆年间,大多武人不能文,加之当时统治者的一再谦让,最终内场被取消,大大降低了武人的文化素质,以至于造成文人对武人的轻蔑,文武分离。
3.3 贵州武举荣誉榜
马明达教授在《清代的武举制度》中说,武状元北方多,文状元则南方领先。贵州属西南地区,从地域来看,也不是武状元发展的最佳地带。但贵州也在武举长河中留下光辉的印记,据《中国历代武状元》[9]一书记载,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曹维城(生于1683年,卒年不详,字价人,贵州贵阳人,也有人称其为福泉人)是贵州唯一一位武状元。曹维城、赵以炯、夏同和以及探花杨兆麟,被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除此之外,从地方上来说,据《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10]第三章 文化情况记载,“公元一七九六年以后(清嘉庆年间),汉族朱光斗中武举,是荔波独一无二的武举人。同时,汉族行伍出身朱射斗任四川川北总兵、漕运总督,阵亡赐谥勇烈,是为荔波开武职仕路之始。清咸丰年间,布依族莫芝茂任贵州古州右营游击,是为布依族开武职仕路之始。”可见贵州在武举中有着辉煌的历史,武举促进了贵州武术的发展。
3.4 私塾教育、军事学校
明清时期,在国家重视科举的背景下,出现了私塾教育,分文系私塾和武系私塾。据《民国平坝县志》[11]所述:“武系私塾,即教武艺方面,骑射刀石之馆也。极少,约占私塾之百分之一多,属散馆。其倡始及消灭,纯系武科举之兴废。存二百余年。”明清时期的私塾,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私立学校。由私人开设的学校,而不是由国家来承办。但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虽然出现了武系私塾,但与文系私塾相比,却非常少,仅占百分之一。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整体上是重文轻武的。此外,决定私塾存亡关键在于武举的兴废。据《民国兴义县志》[12]所述,兴义设县较晚,到清嘉庆三年始设县。且经常受战争及土匪侵扰,为了自卫,当地民众除练团、购械、筑营堡以自保外,更注意军事训练。宣统三年,聘盘县人张幼泉,于贵州武备学堂毕业充教练。辛亥又聘袁祖铭、王慎余继续训练,提高城乡精壮子弟战斗力。民国初,刘现潜成立随营学校,刘桂初任营长,培养干部人才,其后很多人留学省内外及国外军事学校,护国、护法、抗战均大有人在。兴义虽受环境影响,科目寥落,但武功烜赫。
贵州兴义人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华民国一级上将。曾参与北伐战争、芷江战役,任黄埔军校总教官。何绍周(何绍周:1902—1980年11月06日,贵州兴义人,国民革命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五期炮兵科、陆军大学第十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除他们之外,兴义县还有很多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者。省内如贵州讲武学校,省外如广西军分校、云南讲武学校,人数也很多,足见兴义在武艺方面的辉煌历史。
4 民国时期的贵州武术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影响大且与武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精武体育会及中央国术馆。贵州自民国元年起至新中国的成立,有很多省外国术教官到贵州教学,随后提出将国术发展为国民体育的主要内容。到民国26年(1937年),贵州政府批准成立贵州国术馆。正式成立是在民国27年(1938年)5月25日,成立地点在贵阳市,办有专修班、研究班、普通班、妇女班和儿童班。据《贵州省志·体育志》记载,贵州国术馆成立后,先后建分馆63个,但大部分才几年便自行撤销。
民国31年5月3日,成立贵阳市青年会国术研究社,并进行了国术表演,表演者有黄泽、郭青山、王执中,以及国术界名流潘文华和袁文峰等,表演项目包括六合刀、双刀、少林拳等。民国36年,省国术馆在贵阳举办“国术擂台比赛大会”,后一年在选拔大会上进行了器械、对练、集体拳术等项目的比赛。可以说国术馆在贵州的成立大大加强了贵州武术与外界的联系,对贵州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5 贵州的少数民族武术
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这里除汉族以外还有苗族、畲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瑶族等。正因如此,有大量的武术拳种流传于少数民族之中,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5.1 苗族武术拳械
据《贵州少数民族武术》[12]一书记载,在贵州文物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武器,如侗族铁锏、苗族镗叉、水族双锏、苗族长刀、布依族护手短刀等。器械便如此,拳术更不在话下。如该书中还收录了苗族武术拳械,拳术有“苗拳”、八门擒打、张家拳、杨家拳、四门拳等;器械有苗刀、苗棍、苗族双刀、牛尾棍等。在《贵州省志·体育志》中,还有很多有关苗族武术拳械的记录,这里不再笔述。苗族的练功方法主要有站桩功、吐纳法、插掌功、二指功等,表现出朴素、动作紧凑、变化多、活动面小等风格特点。
5.2 布依族武术
布依族武术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有短小精悍、刚劲勇猛、速度快的特点;练功方法主要有打沙袋、倒立、跳桌子等。主要的拳术有布依拳、布依四门拳、梅花拳等;器械主要有布依八卦棍、双锏等。endprint
除此之外,還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畲族武术,现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麻江县一带。以及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游树廷所创,产生于赤水官渡镇的游氏武术。随着省外武术逐步传入贵州,经过吸收融合,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创新性拳种,如乃伸拳、行剑等。
6 结语
(1)滇黔有武术的荒漠地带之称,但由上可知,事实刚好相反,单从黔贵来看,贵州少数民族中有大量的武术内容,有的甚至是文化遗产,如畲族武术、游氏武艺等。但从今天来说,贵州的武术,尤其少数民族武术在传承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很多在社会变迁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已不是它的原始状态,真正民族的东西不知还有多少含量。(2)如今,多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说,而少林寺也被小说渲染成武功圣地,出神入化,多为各门派之首。少林武功之所以享名中外,最主要的原因: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原大地南北武艺交流的集散地。[13]在贵州武术与外界的交流中,其中必然包括少林武术,如民国27年邀少林国术团来表演。拳术上如乃伸拳,便由拳师屈乃伸根据俞派少林拳法创编而来,可见少林武术对贵州武术的影响。(3)正如前面所说,滇黔武术能成为几大武术文化圈之一,除特殊的地理位置外,还与滇黔少数民族武术有关。而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很多民族武术从重实用,变成重表演化,甚至很多拳术已经失传。少数民族“物”(武器)的出场,是现代化的结果,“物”承载着族群文化与族群记忆。[13]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管是拳还是“物”,我们应该尽量挖掘整理,加以保护。
综上所述,贵州武术有着土生土长的拳术与器械,且多与少数民族生活相关,有强烈的民族特性;同时也有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拳术,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
参考文献:
[1]覃德清.中国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10).
[3]郭振华,白晋湘.滇黔武术特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4).
[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体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5]魏郭辉.民国水城县志草稿,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辑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2.
[6]魏郭辉.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辑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82.
[7]魏郭辉.民国武宁县志,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辑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418.
[8]魏郭辉.民国镇宁县志,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辑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331.
[9]王鸿鹏.中国历代武状元[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2-2-1.
[10]魏郭辉.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辑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86.
[11]魏郭辉.民国平坝县志,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辑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86.
[12]魏郭辉.民国兴义县志,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辑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86.
[13] 贵州省民委文教处编.贵州少数民族武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14]马明达.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15]罗 辑.少数民族武术中“物”的在场、脱域与出场——以贵州少数民族为例[J].体育科学,2014(3).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Wushu
Yang Weilei(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 Guizhou was in a dispersal state before Ming dynasty, since the Ming dynasty Yongle 11 years ( 1413 years ), in Guizhou province established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ers office (Bu Zhengshisi),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vince, namely, Guizhou province.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collects the content of Guizhou Wushu. The study finds that Yunan and Guizhou are not real Wushu deserts, but have a lot of national Wushu contents, some even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uizhou has a brilliant history in Military Officer Examination, there are rich Boxing and instruments contents in Guizhou minorities, but today,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ir inheritance, and even some have been lo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the Yunnan and Guizhou Wushu should also be valued.
Keywords:Yunnan and Guizhou Wushu Guizhou Wushu Military Officer Examin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