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洁人
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奚洁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决定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奋斗目标就是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切实履行和完成这样的历史责任和目标,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自觉担当。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历史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
习近平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并强调:这条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3]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层面上看,中国道路的
本质决定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这条道路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从阶段性目标而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达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无论是最高社会理想,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均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要搞好、都要发展的基本内涵。其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中国道路的核心内涵。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强调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要抓紧时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增强理论的力量,政治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文化建设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推进“两个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所以,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逻辑地包含着“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三,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和政治优势。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不仅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更加重视精神生产,能够形成比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更高形态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本质上需要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用解放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需要发挥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原理,强调精神对于物质具有巨大反作用的矛盾法则,论证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4]要求我们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他认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5]
党的十八大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奋斗目标,就是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对人民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担当。要切实履行和完成这样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有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期盼,又有审美追求等精神生活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并越发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所以,准确把握、妥善处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否则,就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新的期待。进一步讲,人民的期盼不仅是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毫无疑义,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是对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相统一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之复兴的期盼,“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相统一的中国梦。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国还存在“两个文明”发展不相协调的短板,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去统筹兼顾,加强协调,整合力量,补好短板,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一是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及其产业、产值的结构比例上看,我国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及其产值之间明显不协调。文化产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但从目前世界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看,我国明显偏低,并且差距较大。近几年,北、上、广等大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较迅速。如过去5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已经达12.1%,但全国仍很不平衡。另据《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1)》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比重还很小。显然,这同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总量和拥有五千年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地位不匹配。二是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之间,“两个文明”建设的差距比较大。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倡导共享发展理念,规划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包含了人民群众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富有。要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即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同富裕。但从现状看,与物质生产相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精神文化差距更大。尤其是贫困地区,在科技教育、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以及人们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滞后更为严重。所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在扶贫工作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7]三是从不同群体角度看,一些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上已富足优越,但是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却依然贫穷、贫困和贫乏,情趣低俗。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有些党员干部,包括有的高级干部,政治信仰迷失,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因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从严治吏,是全党的历史担当和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8]因此,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担当,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领导能力。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我们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也是指导推进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论。首先,尊重和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其次,必须以敬民之心,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对两个文明建设的真实诉求和殷切期盼,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困难。其三,邓小平曾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更能获得人心”[9]。必须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结合,使全体人民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努力做到顺应民意、赢得民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学会“弹钢琴”,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习近平强调,“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10]“弹钢琴”是毛泽东关于统筹协调工作中各种要素和关系之辩证法及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形象比喻。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统筹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增强“两个文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促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是协调好精神文明建设中硬件和软件的关系。重视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加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文明行为规范的倡导和落实,促进人民群众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三是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决不能割断。习近平告诫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1]四是融通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既要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更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2]为人类“两个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端正政绩观,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强调,“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13]为此,各级领导干部,一要坚决破除“唯GDP论”,树立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尤其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二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两个文明”建设,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格防止和反对急功近利的“政绩”、不切实际的“政绩”、违反规律的“政绩”。三要改变干部考核方式,建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科学思维方式和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领导干部安排到重要岗位,让他们在“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2]《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24/c_1114116751.htm。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
[6][7]《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8/c_1117292150.htm。
[8][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1日。
[13]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本文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冬叶
D648
A
2095―7270(2017)10―0009―04
赵 军·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