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安徽马鞍山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六喜六忧
◎李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需要。当前,马鞍山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概括来看,存在“六喜六忧”,坚持师资与师傅结合、专业与就业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是其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六喜六忧;三个结合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习近平主席给中国制造业提出的行动指南。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迈上发展新台阶,需要培养大量的工匠人才。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提供个性化的、有特色的、能够直接针对和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企业行业需求的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显得十分迫切。作为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安徽省马鞍山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马鞍山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其中: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5所,省级专业职教集团2个,机械加工、汽车维修与运用、信息技术、旅游服务、现代物流、护理和学前教育等一批专业在安徽全省有较大影响,在校生达3.3万人(包括非全日制),每年应届毕业生约5000人。高等职业学院3所,分别是马鞍山师专、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主要开设小学教育、食品、计算机、旅游、信息、冶金、自动化、应用英语、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和艺术设计等近90个专业,在校生达1.6万人,每年毕业生约6000人。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职相衔接、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的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普教与职教融通发展。鼓励小学开设劳动体验和认知课程,初中开设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课程,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课程,在全国率先安排全市城乡初二学生到中学实验基地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同时参加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指导;推进职业培训多样发展。构建市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三级网络,搭建市、县(区)两级网上市民终身学习平台,为全体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资源和服务,建成6个创业孵化基地,创建3个创业学院,成立42家职业培训机构,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每年为企业培训职工3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就业创业;组建专业职教集团。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先后组建了安徽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安徽皖江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吸收40多家企业和学校参加。成立“职教联盟”。组建了涉及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现代服务、轻工化工和现代农业6大产业的10个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
马鞍山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马鞍山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20)》《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马鞍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与安徽省教育厅签署共建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协议,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职教现代化探索。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全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中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市职教中心、市技师学院、当涂县职教中心、含山县职教中心、马鞍山师专和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易地新建。2012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全市中职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对中职学校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将全市18所中职学校重组为11所。积极实施集团化办学,将马钢集团公司所属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马钢技师学院、马钢卫校3所职业院校组建为马钢职教集团;对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马鞍山技师学院、马鞍山卫校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中高职一体的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占地592亩的马鞍山市中职园,将马鞍山职教中心和马鞍山信息技术学校整体合并组建了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当涂县、含山县整合县域职高和技校,新建办学条件一流的县职教中心;推进中等职教优质发展。建立职业教育招生双向考核机制,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推进中职学校错位发展,扩大优质中职学校办学规模;推进高等职教内涵发展。出台《马鞍山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施意见》,统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
推进产教融合。每年组织新生开展“进园入企”活动,让学生了解全市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毕业后更多留驻本地就业创业。各职业院校主动走进开发园区,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培养,举办冠名班,积极为招商引资项目和相关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开展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各职业院校选择1-2个技能要求较高、项目企业亟需的骨干专业,有计划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真正实现“五个对接”,即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教师与师傅的五个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技能培养水平。实施引企入校试点。支持学校利用现有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及实训基地优势,引进与专业相关联的企业,将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引入学校,将企业文化引进学校,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实训、实习岗位,让师生充分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工作中,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衔接。鼓励引校入区试点,各职业院校根据各开发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园区开设分校、校区,或者利用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就近为园区培养输送员工并培训在职员工,实现校企融合发展。目前马鞍山师专到市软件园举办软件学院,取得较好效果。
打造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先后投资1.5亿元,在五所职业院校建成功能齐全、面向社会开放的数控、机电、汽车维修、现代服务和信息技术五大公共实习实训基地。2014年,引进德国复兴银行贷款1500万欧元(约1.2亿元人民币),全部用于采购汽车修理、机电和信息技术等专业设备,使马鞍山市公共实训基地条件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强化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全市80%以上的中职学生享受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接近70%,多项教学成果获全国大奖。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年递增,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毕竟年限较短,全社会包括教育系统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轻视职业教育、轻视技能人才、不认可职业教育现象依然突出,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扶持。
马鞍山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其中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是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但近三年来,该校招生情况很不乐观,新招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他中职学校每年招生情况也是举步维艰。
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热情的“催化剂”。目前就业服务还不到位,教育和就业相脱节,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就业网络和管理机构,没有制定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发展,而且也制约着职业教育本身的拓展和建设。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就业训练中心。该校现有36个高职专业,24个中职专业,中高职全日制在校生近8000人,成人继续教育1500余人,年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达1万人,办学总体规模突破2万人。如此大的体量,该校现有师资远远不够,尤其是汽修、机电、会计、旅游和数学等专业,亟需引进师资。但是引进地方或外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难度较大。
职业教育虽属于一种“准公共品”,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学校自主筹资,企业行业支持力度不大, 一定程度存在校热企冷、校企两张皮现象,企业只关心用人,但大多不愿意参与人才培养,使得校企合作机制难以推进与落实。职业院校资金匮乏是限制和约束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发展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和学生素质难以提高、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学校资金不足”的不良循环;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下达招生计划方式,教育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学生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明显不足。同时,当前职业院校考核教师的方式落后,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太大差别,符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教师评价机制远未形成,这不符合职业院校操作性强的特点,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职业教育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府相比,它所培养的人才比起一般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全社会创新创业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院校无论是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服务,还是对产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抑或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往往都更为直接而快速。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务必做到“三个结合”:
师资与师傅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更加突出动手能力、实践经验和专业经历;专业与就业结合。以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方向设置专业;学生与学徒结合。通过全要素、开放式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部门、企业和学校三方作用,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C812
A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马鞍山调查队)
10.13561/j.cnki.zggqgl.2017.11.024 ■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