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摘 要:“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英语教师的头疼问题,几乎每个班都有“学困生”,每位英语教师都可能遇到“学困生”。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心理障碍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英语学习中,心理障碍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动力、意志、性格、情感、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障碍;对策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上英语课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可是许多同学学着学着,当初那股热乎劲就烟消云散了。因为英语学习是个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对这个过程不甚了解和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产生了大批的“学困生”。那么,如何转化“学困生”?首先,要了解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心理障碍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及平时的一些做法。我认为“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
一、动力不足产生的心理障碍
就大多数“学困生”而言,他们认识不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学习动力。这些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于中等或偏上,但学习习惯、意志等明显较差。我所教班级有个叫杜某的,家里面开着大饭店,父母都忙着做生意,没人管他,也因此造就了他的行为习惯。虽然他的天资不错,成绩也不错,但是在课堂上,他的身体从没有坐直过,头也不抬,手上一直不停地在忙着,不是拆铅笔,就是搞胶带。身为老师的我,多少次对他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可是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我自己又不出国,学不好英语无所谓,反正以后在我家饭店里面照样可以挣大钱。”他们这类学生在初学英语时,觉得新奇、简单,还可以凑合跟上,但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阅读时遇到太多的生词,测试时成绩不理想,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使英语成绩越来越差。
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通过心理辅导去培养、激发其学习动机,抑制其消极动机。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习目标。如短期的背书、默写计划,期中、期末目标等。每次考试结束后,我都让学生总结反思,达到或超过目标的,给予学习用品等方面的奖励;达不到的,自己得制定背书或默写单词计划并实施。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坚定学好英语的信念,从而“脱困”。
二、能力不足产生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比较差。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保护其“自尊心”。学困生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自尊心更强,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爱。你不时给他一个灿烂真诚的微笑,或摸摸他的小脑瓜,他会与你产生情感共鸣。
对于这些特困生,我的做法是:Reading部分、长的文章他们背不了,但是可以画些重点短语让其一定要背,每天至少要到老师那儿默写五个单词、一个短语,当然能多更好。每十天,我统计一次默写情况,对默写多的学生,我会在全班大力表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了。
三、留守少年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困生”既不属于动力不足问题,也不属于能力问题,而是缺乏家庭的有效督促,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的自由状态。他们白天上课无精神,回家看电视、玩游戏、不做家庭作业,晚上睡觉太迟。这些学生往往生活在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或“不健全”家庭,他们的快乐无人分享、内心的烦恼无处诉说。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因为农民仅靠种田收入是负担不了家庭和子女读书的,父亲们往往外出打工,很多家庭父母都在外挣钱,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人,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有饭吃、有零花钱用就行了,至于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情。
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有12位学生处于此种自由状态。其中有个叫王某的学生,他母亲在苏州打工,父亲在安徽做小生意,孩子在家只能看见自己的外公。外公年纪大了,对孩子很溺爱,几乎是有求必应,学业上根本没法管理孩子,家庭作业对小孩来说,简直是形同虚设。其实,王某聪明,可惜缺少家长的有效监督,我找他谈心,每次只能一段时间有效果。最后我想方设法联系到了他的父亲,希望其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关心和监督。现在,王某爸爸专门给孩子找了个英语老师,并时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抽查,孩子生活有规律了,英语成绩也在不断进步。
“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们教师的头疼问题,它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心理障碍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偏爱“学困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让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去排除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寻求他们的长处,看到点滴进步及时点燃他们成功的曙光,只有这样,“学困生”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1.
[2]徐應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