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庆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也是国民教育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与灵魂,而语文教材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表现形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提出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希望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民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带来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途径;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在教育教学课本中,语文文学的力量不可忽视。语文可以通过慷慨激昂的诗句鼓舞人心,也可以利用意味深长的故事教育励志。尤其是小学语文,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习惯,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传统文化以寓言故事、精美散文和古诗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理解水平和情感上更加容易接受,同时激励自身向故事中提倡的行为学习,帮助学生的精神健全、内心成长。以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为例,通过故事中表现的“及时改正、为时未晚”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塑造带来很大的帮助。从短期角度出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树立认真对待、知错就改的学习态度;从长远角度出发,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
现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幼稚、垃圾型的快餐文化,阻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小学生的审美水平被拉低,分不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攀比、斗殴之风存在。通过将传统文化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方式,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接受了思想的熏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分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正义感。如在学习教材《狼牙山五壮士》时,通过文中激动人心和慷慨激昂的文字描写,认识到了当年五壮士面对敌人的大义凛然与不屈不挠,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增强对于祖国、对于现代和平幸福生活的珍惜与热爱,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1.解读古诗文,感受背后的意义
古诗文是我国小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优美的文字描写、巧妙的比拟手法和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小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只能理解表面的含义而无法发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加深解读、发掘内涵提升古诗文的教学意义,向学生展现背后的故事,以故事背景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提高对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同感。如在学习古诗《赠汪伦》时,李白以千尺深的桃花潭比喻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学生既能理解古人表达友谊、展现情感的方式,也被二人深厚的友谊所感动,而更加注重身边的友情。
2.熏染艺术氛围,体验文化之美
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不仅体现在教育意义之美,也呈现出了文字、景色、意境之美,是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享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掘我国传统文化营造的艺术美感,通过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学习《明月几时有》,可以利用歌声、朗诵让学生用身心去体会,通过深远艺术氛围的熏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增加对传统文化和语文学习的热爱。
3.利用寓言故事,实现趣味教育
寓言故事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是小学生最喜爱的语文教学形式之一,大多数的寓言教学方式只是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学生一笑置之,无法体会到故事背后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故事性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教育性优势,组织学生采用人物、场景模拟等方式,重现当时的情景,之后进行适当的提问与教育,让学生深入思考,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育人理念,并逐步将积极向上的理念表现到日常成长和生活中去。如小学教材中的《守株待兔》《将相和》《拔苗助长》等寓言、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角色朗读和节目演出的形式,都可以展现出较好的演示和示范效果,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让传统文化对学生内心的影响更加深远。
通过小学语文教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采用载体传承、精神感染的方式,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文化学习的趣味性,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性,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健全、审美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以上,筆者从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古诗文和文字三个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樊怡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2(10).
[2]耿新玲.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J].亚太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