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艳
摘 要: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是教会低段学生如何听、怎样说、怎样读。在低段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专注的听课习惯,主动的说话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低段;听说读;习惯;有效;课堂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却常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镜头:
一位学生的发言还没有结束,旁边的学生却直接不举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发言的学生讲得津津有味,别的学生或东张西望,或挤眉弄眼,或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的事……老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地顾不上听讲;合作学习时,老师的要求还没有讲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往往淹没在一片声浪中;初读课文时,老师请一位孩子来读要求,个别孩子却没听清老师的话,自己在下面齐声朗读起来……
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是教会低段学生如何听、怎样说、怎么读,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一、培养学生专注的听课习惯
1.调整听课心态
小学生好动,喜欢别人听自己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比如,在教学生字“聪”时,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首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因为‘聪字把大大的耳朵摆在第一位,会用耳倾听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其次呢,聪明的孩子会动手、动口和用心,其中‘用心是基础,放在‘聪字的右下角最下面,而‘聪字右上角那两点,不正像一双勤劳的小手吗?它告诉我们要先做再说,多做事少说话,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
2.树立“听”的榜样
要求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耐心、专心、细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指导和适度评价;在课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讲话,给孩子一个展现个人思维和组织语言的机会。
3.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1)学生眼睛注视老师。在课堂上与孩子进行眼神的交流,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低头做小动作的概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孩子的眼神中判断他是否在专心听课,有没有听懂。
(2)老师课堂语言简洁。有时候教师常常把学生的答案重复一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同伴的回答我们可以不听,反正老师会再说一遍。
(3)复述同学或老师的话。适用于在“听”的过程中不專注的学生。
(4)关注学生“听”的生理规律。要求学生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突出与强化,最大限度地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
4.训练听的眼神
老师可以专门训练学生的眼神,要求学生双眼紧盯着老师的眼睛,围绕“我从老师的眼神中读懂了……老师的眼神是想告诉我……”等话题进行交流,学生渐渐习惯了老师的眼神,明白了老师的这个眼神是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学生也渐渐养成了专心听课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习惯
“说”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能力,同时,它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1.注意发言顺序
为了培养后进生清楚、有条理地表达,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学生敢说,能说。发言时我们可以采用由“后进生”到“优等生”,再由“优等生”到“后进生”的顺序。
2.提供发言准备
对待后进生,我们可以让后进生“先走一步”,即让后进生提前准备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后进生增强信心,品尝成功的喜悦。
3.放低发言要求
对于后进生的发言,我们需遵循“低起点,高落点”,从易到难,不能操之过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低年级应侧重于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把读渗透在学生的预习中
预习也是课堂常规培养的重要部分。例如:二年级的语文预习作业是:(1)朗读课文5遍;(2)试着会认本课的一会字;(3)学习会写本课的四会生字;(4)质疑问难,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
2.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
(1)姿势上要求具体化。坐着朗读课文时,书本打开立于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站起来读课文时,书本拿起,但眼睛和书本的距离不变,脸朝前大声朗读。
(2)朗读音量明确化。一起读的时候应该声音放轻一点,和着大家的节奏。而一个人站起来读的时候,声音响亮而又自信。
(3)情感朗读的训练。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通过体验、领悟、反思,在对文本的审美过程中欣赏到、感受到、领悟到文章所蕴涵的情感与韵味之后,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
总之,低段学生的听说读训练非常重要,而最关键的时期就是一年级刚入学的那一两个月。只有把课堂常规落实到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让孩子们在后续学习中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参考文献:
黄桂林.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2006.endprint